昨日,电影频道节目中心2019年电影创作工作会在京召开。国家电影局副巡视员陆亮、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主任曹寅、电影频道电影创作部主任唐科、电影频道百合杯评委代表赵葆华,以及多家影视公司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对于电影频道来说,2019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点。

一方面,1999年4月,电影频道成立了电视电影部,今年正好是电影频道出品电影二十周年。另一方面,在2018年2月国家电影领导体制改革后,电影频道在2018年底正式定名为中央宣传部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对电影频道来说,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变化。在会上,曹寅特地提醒,希望影视圈的同志们千万记住电影频道的名号,不要再被“李鬼”骗了。
回望过去:全媒体电影平台作用不可替代
电影频道创立和发展,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密不可分。曹寅认为,电影频道可以说是中国电影改革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参与者,见证者,传播者。而通过电影频道播出的作品,也是具有被反复播出的生命力以及时代感。
现实主义和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一直是电影频道的创作重心,并已经形成了频道作品特有的传统。不管农村变革、国企改革、个人生活的变迁,在过去20年中,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在电影频道这个平台上有所体现。唐科也表示,电影频道所需要的题材,正是能够围绕重要历史节点来呈现的,一批有分量的作品。
十八大以来,电影频道实现院线电影与电视电影双轮驱动的战略。曹寅特地指出,在当年中国电影还不景气的时候,电影频道就开始了电视电影的创作,并以此形成了自己的平台优势,关注中低成本现实题材,并坚持“小成本,正能量,大情怀”的创作主旨。

赵葆华也表示,电影频道出品的电影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征。在多样化的题材下,以丰富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主流精神,并承担起了中国文化作品应有的社会责任和引导责任,通过作品呈现出了清醒而自信的文化观。
此外,在过去二十年中,电影频道成为为中国电影培养,储备,输送专业人才的一个“蓄水池”。许多年轻导演、编剧和制作人通过这个平台,得到了成长的机会。《纵横千里》的导演张伟国表示,为了挤出一点钱更换更好的设备,剧组多次调整了拍摄方案,而《麦子的盖头》的导演鲁坚表示,自己的创作从来没有离开过电影频道,而每一次,他都将电视电影当作大银幕来拍。即将上映的新作《我的喜马拉雅》的导演张馨在电影频道拍摄了十年的影片,她认为,投资规模和题材多样性,都是考验和提高一个导演的方式。
“小而美”是电影频道的心愿。但在二十年实践过程中,要实现这个心愿,仍然存在着许多必须解决的问题。曹寅希望制作团队能够更有匠心,把钱花在刀刃上;而唐科指出,有些电影作品对故事本体缺乏本质的了解,误把宣传性、报道性、评论性要求当成了电影的故事性要求,电影里没有故事,只有口号。

曹寅指出,电影频道的主频道CCTV6作为国家级的专业电影频道,一年可覆盖12亿人次,数字频道覆盖31个省市自治区,共有370万户家庭,1.7亿人口观看,此外还有两个国际频道,覆盖了65个国家和地区。
此外,电影频道并不只是一个播送电影的电视频道。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全媒体电影平台。据曹寅介绍,除了在六个频道播放电影以外,电影频道还负责策划、转播、制作每年所有国家级的大型电影活动。“我们播电影,讲电影,评电影,我们也生产电影。”曹寅表示,“电影频道在整个中国电影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展望未来:联结台网院线,讲好中国故事
《陆小凤传奇》、《镖行天下》、《火线追凶》,这些脍炙人口的系列电影都是出自电影频道。而在2019年年底,电影频道将推出新的系列电影《凿空者》。五部电影总投资4000万,是频道历史上单体最大投资项目。
据制片人高新兴介绍,这部讲述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上的故事的影片拍摄了三年,由五部不同风格的电影组成,拍摄横跨五个省六个市,有几千公里的大转场,以确保影片中不同风格的展现。

唐科表示,《凿空者》是电影频道未来电影出品升级换代的代表作之一。中小成本电影始终是电影频道的重点,而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成本,让这些低成本电影能够有机会进入网络市场和院线市场,是电影频道在未来的发展计划之一。
为此,电影频道还将联手爱奇艺推出新时代创投以及台网院线联盟计划,如今正在面向全国征集优质现实题材电影项目,首期推出12部现实题材电影。
入选项目将与电影频道与爱奇艺联合出品共同投资,联动宣传,影片完成后在电影频道电影网以及爱奇艺首播。搭建由电视+互联网这两大市场组成的台网院线,让中小成本现实主义电影能够在台网院线这一渠道得到充分展映和宣传推广。
低成本电影意味着没有大场面,没有大明星,没有大特效招揽观众,那么,如何提高质量水平,讲好中国故事便成为了决定这部电影是否能获得观众喜爱的关键。
曹寅在会上指出,电影应当是艺术创作,而不是一件“行活”。比如以前拍电影前都有体验生活的传统,而现在直接拉到场地就开拍。他希望电影创作者都能高度重视这个问题,要对带有团队名字的电影作品负责。
会议上特别提到,20年以来,有一批始终坚守在电影频道的老团队,为这个平台提供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因此8号晚上的百合奖,也会首次对11家优秀制作团队授予荣誉奖牌。
人才是电影频道的第一资源。唐科表示,电影频道中新团队的到来进一步提升了频道出品电影的艺术质量和电影工业水准。这批青年导演为频道打造的电影作品在叙事技巧,视听节奏和设计工艺上,并没有因为低成本而降低对当代电影的艺术技术指标的追求。而他们的作品,也确实证明了这个时代并不是钱不够多,主创就不会拍电影的时代。

当下创作条件和技术大幅改善,给予了电影主创团队更多可以创新的空间。曹寅认为,创新意味着对新时代和当今社会有新的观察和提炼,并且从中发现新的人生价值。说起来容易,真正落地,却是需要电影人动脑筋的。
在唐科看来,低成本电影的症结在于,往往故事讲得还可以,但在人物塑造上总是流于平庸。人物的魅力会成为电影的魅力,而一些特殊人物的特殊性格,往往就是讲好故事的重要抓手。
“讲好中国故事,让故事感动你自己,感动你身边的人,感动普通观众。”这是唐科对参会电影公司的期待。而这不仅需要专业的技巧和创作的天赋,更需要对当代生活的深度洞察、思考、提炼、转化以及表达。
【文/一树】
扫一扫更进一步接触影视行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