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好施工组织设计要全面、细致地研究并分析。
2.作好洞口构造、中继环的设置、压浆孔的布置、稳定土层的措施要做好检查 。
3.作好工程保护措施和环境监测做好检查。
4.作好施工方法及机头的选型及采取技术措施。
5.要了解施工机具性能。
6.作好采用的顶管施工方法,应检查施工单位是否预先做出分析,估算应符合合同规定的保护环境的要求,当预计影响程度难以确保地面建筑物、道路、交通和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时,应督促施工单位必须采取有效技术措施进行监测和保护。
7.检查施工现场机头和工具管,必须和经过批准的所选定机头设备一致,特别是机头直径、纠偏设备、出土装置、动力等必须匹配,机头与工具的联结必须满足纠偏的技术要求,无渗漏。
8.作好顶管设备必须经维修保养,检验合作后方可进入施工现场。开顶前作好 顶管全套设备及各类机具进行模拟操作,确保正常方可使用。
9.工作坑的平面位置应避免设置在高压电线下,在交通出入口及场地狭小处,要离开地下管线、建筑物、铁路等有一定距离。
10.工作坑与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的最小平面距离,要根据土质及场地条件来考虑工作坑的施工方法。当采用钢板或沉井法施工的工作坑,地面沉陷的影响范围,一般可按基础深度的1.5倍考虑,否则应采用技术保护措施。
11.工作坑的施工机械设备或脚手架等装置,与架空输电线路之间的最小距离应满足有关电业规定。
12.顶进工作坑的后背设施和土体的最大允许反力需经计算,并满足最大顶力的需要,必须保证结构物稳定、无位移,必要时作好 结构物后背及土体应予以加固。
①工作井作为顶管机的工作场地,须满足顶管过程中结构的稳定安全,且截面设计须满足顶管千斤顶、后背尺寸要求。在沉井施工过程中,重点监控沉井的终沉阶段,尤其是在地质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进行分析和纠偏,保证沉井下沉和干封底的质量。
②在顶管施工前,要作好扎扎实实的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工作。让施工人员除了掌握顶管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外,还应掌握处置涌水、流砂等突发事件的方法。必须按照设定的管道线与顶管工作井、接收井建立地面与地下测量控制系统。当顶管顶进长度较长时,必须保证通风机械的正常运转,以确保管内通风良好,避免安全事故。接口顶合时,应保证平整对中顶入,橡胶止水圈应均匀挤压到位,接口钢套环或承插口管壁密贴,木垫板无松动脱落,接口间隙均匀一致。
③顶管出洞前,必须进行以下的控制,确保顶管顺利出洞。A对顶管整个系统的安装,单机调试进行全面检查,并进行设备联运调试。B检查洞口橡胶止水圈的安装是否牢固,尺寸是否准确,是否能完全封堵机头与洞口空隙。C检查洞口前方的土体是否正采取了加固措施,洞口前方是否建立了沉降监测。机头出洞时,顶进操作应谨慎平稳匀速推进,首节管出洞口后应立即开始均匀压注触变泥浆。在管节出洞10~20m范围内,检查并督促施工员将切土、出泥、顶速、土压、轴线、标高等施工参数逐渐调整至正常状态。
1.作好机具的使用、安装方法、采取措施、施工要求,必须符合顶管施工技术规程、规范的要求。
2.工程施工质量应达到设计和验收的质量标准。
3.检验方法:作好 照工程质量标准,运用常规检查方法和仪器测量的方法(经纬仪、水准仪及钢尺丈量),结合工程施工经验和工程地质资料,认真观测第一顶段施工情况进行分析考虑,严格施工 ,不断提高工程质量。
4.作好 顶管机头的选用型式必须满足顶管穿越土层的特性和顶管工程的质量要求。
5.钢板桩工作坑的平面尺寸以及后背的稳定和刚度应满足施工操作和顶力的要求,基础标高应符合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钢板桩宜采用咬口联结的方式。平面形状宜平直、整齐。允许偏差:轴线位置100mm,顶部标高±100mm,垂直度1/100。
6.工作坑后背墙应结构稳定,无位移,与顶机轴线垂直后背墙的承压面积应符合设计和施工设计的要求。允许偏差:宽度5%,高度5%,垂直度1%,检验方法常用钢尺丈量、测斜仪。
7.导轨应安装稳定,轴线、坡度、标高应符合顶管设计要求。允许偏差:轴线为3mm;标高为0~ +3mm。
8.钢筋混凝土沉井的制作、结构强度、下沉标高应符合设计和施工技术规程,井体无渗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