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么,当然要顺藤摸瓜,找个自己喜欢的作者,然后从他的书里挖他喜欢提到的人。比如,我第一次知道卡尔维诺、奥威尔、马尔库塞、杜拉斯这些名字,是我小时候读王小波时看到的。比如,我第一次知道胡安 鲁尔福、科塔萨尔,都是打马尔克斯那儿知道的。我第一次知道菲茨杰拉德、钱德勒和卡佛,是从村上春树那儿。我知道有些作者特别慷慨,会把自己的宝库敞开。你去读中国诸家《文论》、《诗话》里被夸的名字——随便举些,比如《诚斋诗话》、《随园诗话》、《人间词话》,里面提到的任一位的名字,其诗其词都值得读。然后,博尔赫斯、纳博科夫、哈罗德 布鲁姆这些人,写点小散文都喜欢提大堆名字,你按着作者找,一逮一个准。好作者被人民推拥,更好的作者被好作者推拥,远远一看,好比论文引用率一样。书商、腰封、出版社可能是骗子,但大师不会。所以找到一个好作者,可以顺藤摸瓜揪出一大串来。大师们的眼光普遍低不到哪去。如果你怕太偏门晦涩,那就按着自己喜欢的作者书里去翻,找他喜欢的作者,一定有大收获。比如,你喜欢王小波,那他喜欢的卡尔维诺和莫迪阿诺,一定合你口味;你喜欢汪曾祺,那他推崇的林斤澜、他师父沈从文,一定让你爱不释手。剩下就是善用无微不至、无所不能的GOOGLE了。
自己写出或翻译了不少好书的人。比如张佳玮提到的卡尔维诺,我提到的傅雷。俗话说:给人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卡尔维诺和傅雷,都是巨匠,都饱读诗书,且涉猎都广,所以他们产出质量高,且是丰。跟着巨匠走,犹如沙漠中跟着北斗星走一样,方向不会错。如果你喜欢他们,那他们读啥,你跟着读啥,总归无大错。我心目中,这样的巨匠还有:胡适,比如胡适先生写的《丁文江传》,你怎么能不找来读一读呢?进而怎么会不设法找来丁文江自己的书《少数人的责任》来读呢?胡适很欣赏的杜威,那也得找来读啊,比如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人的问题》、《民主主义与教育》。比如,梁启超,梁启超这样的大师推崇的人,比如蒋百里,你怎么能不找来读一读呢,读了才知道,蒋百里写的《国防论》才是最早提出“持久战”思想的,而不是老毛。才知道蒋百里是百科全书一样的文武双全之士,才知道钱学森娶的是蒋百里的美丽女儿。才痛惜丁文江和蒋百里这样的全才,受困于当时落后的医疗,走得都太早了。
用一切时间收集读书的来源我工作两年养成了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如果别人跟我说过一件事情我不知道,我就一定要记下来,有时间上网去查一下,这个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个好习惯应用到读书上就是,一旦在朋友圈、微博、微信群、订阅号、新闻,博客,只要别人提到了一本书我并没有看过,我一定就要把这个消息记下来。每天睡觉之前,集中精力在电脑前把这本书扔到搜索引擎里面查一下,看看这究竟是不是一本好书,如果是好书,我会把这本书给收了。大多数情况下,搜索引擎上关于书的评价都是非常客观的,但偶尔大众的品位还是值得人怀疑的。不然,我也不会买池建强的那本《MacTalk 人生元编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