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有原刻本、翻刻本、写刻本、套色刻本等版本之分。在古籍收藏中,有一个说法,同一时期的古籍中“刻本优于印本,初刻优于翻刻,套色优于单色,图画优于文字”。 其中原刻本是藏家的首选。 翻刻本比较多,收藏价值略逊原刻本一筹。但有几种翻刻本值得藏家关注: 第一是原刻本已没有了,或只有孤本残卷存世。 第二,翻刻者是历史上著名的刻书机构。 第三是影刻本,就是先在原刻本上进行影摹,然后再上版雕刻,这样印出的书能够完整地保留原刻本的形状。 第四是写刻本,即由擅长书法的人或作者自己书写上版印出的书,如清代郑板桥自书的《板桥集》等。 还有就是套色刻本,即在同一书页上,印上颜色不同的文字和图画。价值往往高于同时期墨本数倍,历来是收藏界追逐的热点。 所谓写刻本,就是由擅长书法的人亲自书写上版雕印的版本。由于此类刻本多出于名书法家之手,且数量很少,所以它是古籍收藏中的难得的佳品。 清代的写刻精本,起始于康熙,盛于乾嘉。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精品。当时的殿本,包括扬州书局所刻的书,大部分是手写上版。在其影响下,私刻也兴起了精写上版的风气 。当时有许多作品都是由名家精心缮写付梓的。如侯官名书家林佶,曾手写汪琬撰《尧峰文钞》、陈廷敬撰《什亭文编》、王士祯撰《古夫于亭稿》和《渔洋精华录》,被文坛和藏书家誉为“林氏四写。” 《中国印刷通史》载,乾隆年间的黄晟写刻本也很有名,可谓精工绝伦。观是书字体秀美,笔力遒劲,刷印极精,纸墨版式亦无不精雅悦目,毎一页皆是一幅精美的书法艺术作品。 写刻本极费人力和财力,有人估算写刻本比仿宋体刻本仅费工就多六至七倍。故刊印写刻本一般刻书家不敢问津,它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持。
古籍有原刻本、翻刻本、写刻本、套色刻本等版本之分。其中原刻本是藏家的首选。翻刻本比较多,收藏价值略逊原刻本一筹。但有几种翻刻本值得藏家关注:第一是原刻本已没有了,或只有孤本残卷存世;第二,翻刻者是历史上著名的刻书机构;第三是影刻本,就是先在原刻本上进行影摹,然后再上版雕刻,这样印出的书能够完整地保留原刻本的形状;第四是写刻本,即由擅长书法的人或作者自己书写上版印出的书,如清代郑板桥自书的《板桥集》等。还有就是套色刻本,即在同一书页上,印上颜色不同的文字和图画。价值往往高于同时期墨本数倍,历来是收藏界追逐的热点。 在古籍收藏中,还有一个说法,同一时期的古籍中“刻本优于印本,初刻优于翻刻,套色优于单色,图画优于文字”。
用名家手写的书稿上版刻成的图书,就称之为写刻本。雕版印刷术盛行之后, 官私刊刻图书,雇佣一些会写字的工匠抄写书稿用于镌刻书版,久而久之,就形成 了一种结构方正严整、笔画直硬划一、整齐呆板的字体。这样虽然容易形成一个时 期、一个地域的图书出版的风格特征,但字体却毫无个人的书法特色。
为改变图书在字体上千篇一律、死硬呆板的弊病,一些书商就把一些名家的书稿,在保留其书 法风格的基础上,写样上版镌刻图书。这样的写刻本,唐、宋以后,历代都有,可 惜保留下来的不多。如清朝著名书法家、画家郑板桥写样上版的自己的文集《板桥集》,不仅是具有代表性的写刻本,而且还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