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写作这件事不仅仅纯粹对于文字的喜爱与热忱,更需要的是天赋。写作者如果不是天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其实再怎么努力也只停留在码字匠,依然徒劳无功,始终写不出灵气的文章。
写小说最需要的是灵感来支撑,可惜每天神情恍惚的,当思维僵硬不堪已无法完全集中的时候,我就越加强迫着自己得坚持写下去。然而这些活泼俏皮的小孩却驱赶了我的珍贵的灵感,当我努力想要抓住这缕微光时,它却轻飘飘地飞远了,像散入风中的灰烬,让我颇感无奈。而在我的文集其中一篇短篇小说《曲终散》亦是在脑海一片混沌的状态下完成的,效果显然差强人意。
写小说需要的是长久的耐力,但我却是属于便秘型的写作者,能一整天坐在电脑前硬生生地憋出一堆文字,看着一片空白的屏幕却写不出下文,可是着急又没用,只能硬着头皮逼着自己写,像便秘一样难受,心情就更加压抑,身体愈加不适。虽然脑海里时不时萦绕着天马行空的想象,但是每次下笔之时,脑袋又瞬间一片空白,不知该从哪一段故事衔连着另一个故事开笔。这样断断续续地终于在3、4天内完工时,这时热咖啡已为冷却,总觉得缺了些自然散发的灵气。
写作会让有的人变得自信,有的人变得自卑。而我就有好几次觉得自己写不下去,也有几次处于崩溃的边缘。我没办法在短时间内一气呵成,需要3、4天的时间才堆砌一对让人信服的文字。更别说当初信誓旦旦定下来必须坚持日更的目标,现已消失殆尽了。然而有时发布出来的文章总是无人问津,说实话我大多数的文笔都较为幼稚和拙劣,实在是看不下去的时候,就狠下心把酝酿斟酌良久的文章给删掉,这种没有生命力的文章会有人爱看吗?坚持并不难,难的是坚持到底。
写作是一件孤独又苦累的事,我们就像是走在沙漠上的旅人,看不见世界的尽头。
小说需要理解,也许你是最好的画匠,但你设计不出一座大楼。缺乏的不是画画的技巧,而是建筑设计的基础。知识在于积累,还在于消化。要发现自己的问题善于思考,而不是一味的找灵感。佛讲经的时候很多人再听,成佛的就那么几个。找到事情发展规律,并积累知识,结合自身,提高素养。而不是腹中空空就能成就梦想。有时候我们缺乏最基础的东西,先明白这个道理再选择自己的路。想要写好小说就必须要先对“人”感兴趣。善于观察,勤于记录,多多练习。没有绝对的天赋,善于总结自己的不足,改正之,当你的不足越来越少时,会有人对你说:“你真的很有写作天赋!”对一件事情感兴趣就努力抓住它。
看到这个问题,我真的是有同感。我每天下了班都在想,我接下来的小说该怎么写?该怎么过渡?怎样让接下来的内容和之前的内容让人家看起来还是一个整体,没有分开。接下来的小说要怎么开头?故事的剧情要怎么发展?主人公最终的结局是怎样?之前写完我自己小说的上部,那个时候我有非常多的时间用来构思,哪怕不是刻意的构思,只要拿起笔来,灵感就如泉涌一般。但是现在因为每天的工作都太紧张,工作量太大,以至于我根本就抽不出时间和精力来构思小说接下来的内容要怎么写!
所谓学问就是当你有问题的时候知道去哪里找。人民大学新闻系的陈力丹教授对年轻人说过的一段话恰好能回答你的问题。你可以踏踏实实的看相关书,归类,做笔记。在你可能用得着的时候知道去哪里找。看得多了,你就会形成框架性思维。陈老师曾经读过马恩全集五十卷,根据自己的理解分类做好笔记,以后用的时候马上可以引用。这也许是你现在最可行的解决方案。
还有就是心态,要制造一种动势,不断用一点点成绩推动自己深入。别太矫情一遍成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