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大丈夫能本色,是真英雄不退缩
最初我只是把刘禹锡当成一个有趣的老头,偏能在别人悲观的地方达观。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寥寥几字就把他与那些伤春悲秋的文人区别开来,别有一番豁达的胸怀!及至“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更是将他的居住情趣描绘的淋漓尽致,他在这一隅陋居里与鸿儒畅谈,与书卷为伴,佛香缕缕,琴声袅袅。闲居生活如此美妙以至于要让我怀疑这究竟是陋室,还是府邸。
其实,陋室是真简陋的。永贞改革失败,梦得被贬外地。面对着这样一个被贬之人,蝇营狗苟的小官僚们大抵是要落井下石一番的。第一次他们为刘禹锡安排了城中一处破落住处,想要以此羞辱他,可是梦得不以为意的坦荡态度反而更加衬托的那群戚戚小人行径更加丑恶。又一次,他们随便找了个借口把刘禹锡安排到更加偏远的地方。不过可惜,他们自以为的惩罚并没有惩罚到刘禹锡,反而被他淡然悠闲的态度气结。
越了解梦得先生越觉得他是个很轴的人,这轴突出表现在他简直不会退缩。贬谪是自古文人的劫数,面对这一劫难,心情暗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实属正常;摔了跟头,碰了钉子,从此学乖的也不在少数;但是像刘禹锡这么轴,这样毫不后退的人还是十分罕见。
刘禹锡永贞改革失败被贬十年,奉召回京后发现朝廷中充盈着跳梁小丑。按理说,一个被贬十年的人,应该学会政治规则,保持缄默,安享俸禄了吧?可是谁叫他不是湮灭于历史长河中的别人,而是不知进退的刘禹锡呢?明知会遭人记恨,他还是写下了这首招惹是非“玄都观里桃花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结果刚回到京城,就因为这一首诗,很快又被贬凄凉的巴山楚水之地。
这次一贬又是十三年,加到一起就是二十三年。短短人生,白驹过隙,能有几个二十三年呢?可是漫漫历史,人世兴衰,又有几个刘禹锡呢?
他终于又回来了,这次是否已经被现实教训的老老实实呢?
看看他的“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你就知道了,这个倔老头,是一辈子不肯学乖的。白居易素来与刘禹锡交好,他想起好友遭遇,不由得在宴席上哭了起来,“为我引杯添酒饮,为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寥,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面对着好友的悲叹同情,梦得并未陷入自怜自哀之中难以自拔。他反而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安慰好友,也隔着漫漫时空惊艳了我们。让我们知道生命竟然可以如此洒脱不羁,活泼飞扬!
刘禹锡写完《再游玄都观》后曾说,“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摇动于春风尔。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可以,这很梦得!
这个不会退缩的梦得先生,大抵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看穿了这个世界却又依然爱它”的真英雄了吧!
刘子名禹锡,字梦得。祖先是汉景帝贾夫人的儿子刘胜,受封为中山王,谥号为“靖”,子孙因此成为中山人。七世祖刘亮,在北朝做官,担任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遇上迁都到洛阳,成为北部都昌里人。世代以儒学做官,祖先的坟墓原在洛阳北山,后来因为地方狭小不可依凭,就葬在荥阳的檀山原。从曾祖父以来,父葬在左边,子葬在右边,就像在世那样长幼有序。曾祖刘凯,做官至博州刺史。祖父刘[金皇],开始任洛阳主簿,察视行马外事,一年期满,转任殿中丞、侍御史,追赠为尚书祠部郎中。父亲刘绪,也因儒学在天宝末年考中进土。后遭遇“安史之乱”,全族向东迁徙,以避祸患灾难,于是被关中以东的节度使所聘用。后来担任了淮西从事。在淮西府又兼任盐铁副使,后转为殿中省官员,在蛹桥主持政务。后来罢官回到浙西,行到扬州,病故。我接受父亲平日的训示,秉承他的遗教,孤独一身,侍奉母亲不敢自毁。后来我在朝廷任职,或在郡里做官,蒙受恩泽,父亲被多次追赠,直到吏部尚书。母亲卢氏,由彭城县太君追赠为范阳郡太夫人。
真豪杰。没有人能跳脱时代的圈子,虽然梦得也没有,难免嫉世,毕竟文人一生颠簸不定,但他是个豪气的“刺头儿”。以大家耳熟能详的“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为例,不知道别人怎么解读,我总觉得有种心酸的得瑟和骄傲的寂寞。他一生都在写诗,也一生都在被贬,写,被贬,大赦,再写,再贬,从没丢掉自己平易的孤傲和入世的高贵。会感时怀古,却不伤春悲秋。较某些所谓大诗人困于朝堂,囿于官爵,一生郁郁;或是软帐良宵,觥筹交错,吃喝狎乐,他像是没深陷在泥潭里,随意又不拘,潇洒恣意。从头到尾,从不屈服。
乱七八糟答了这些,想到什么什么也没什么逻辑,也不知道合不合适,但应该有人会懂。
刘禹锡还有个被忽略的品格,就是和柳宗元一样义迫云天。可查的是抚养柳宗元和韦执宜的儿子,都视同己出。还有一个托孤故事见于其诗《送张盥赴举诗》。"道旧及抚孤,悄然伤我神"。诗中还有两联:"尔今持我诗,西见二重臣。成贤必念旧,保贵在安贫。"这"成贤必念旧,保贵在安贫。"既是对张生的嘱咐,也是写给"二重臣"看的。由此可见刘禹锡的正直和仗义不是虚传,连求人都不肯低头。
有高尚情操的文人和有艺术家风度的名士,注定搞不了政治。这一点从曹子建叹息"文章小道矣i,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再想到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不胜枚举。刘禹锡的理想抱负被现实无情击碎。但却艺术世界千秋光辉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楚王好舞,国多细腰,灵王好剑,士多疮疤)!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