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病发病初期在果粒上产生直径约1mm的淡褐色斑点;幼果时期的病斑,到快成熟时病斑才扩大,呈水浸状软化腐烂,后期病斑直径约10~20mm,有时病斑可发展至果粒的一半。果粒上多发生1个病斑。贮藏期常发病腐烂。葡萄拟茎点霉腐烂病侵染循环病原可在病果落粒、枝蔓、叶等处越冬,成为传染源。来年6~7月份,病斑上形成的分生子孢子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传染发病。分生孢子侵染果实4~10天后产生褐点病斑,幼果时期感染的病斑到成熟期软化腐烂。果粒成熟期产生的褐点病斑,3~4天即可软化腐烂。葡萄拟茎点霉腐烂病发生因素:发病条件气温25℃左右、果面有露水或湿度高时最易发生本病。成熟期收获迟时,发病也多。而且,在贮藏期常可发病较重。葡萄拟茎点霉腐烂病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清除或烧毁病果、落叶、枝。避免在葡萄园周围种植梨、苹果、桃等果树,以防传染。及时采收已成熟的果穗。
(2)药剂防治:开春前地面上喷波美3~5度的石硫合剂,或0.5%五氯酚钠溶液。发病初期喷50%福美双粉剂600~8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0.8%菌立灭乳油800~10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或50%消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大生M-45水剂800倍液。隔7~15天喷1次,连续3~5次。
葡萄拟茎点霉腐烂病是贮藏期间常见的病害之一,该病病原菌为拟茎霉Phomopsis sp,为Phomopsis mali的近缘菌,除危害葡萄外,也可侵害梨、苹果、桃等。
(1) 症状该病发病初期,在果粒上产生直径约1mm的淡褐色斑点;幼果时期的病斑到成熟时才扩大,呈水溃状软化腐烂;后期病斑直径为10~20mm,有时病斑可发展至果粒的一半,贮藏期常发病致使果粒腐烂。
(2) 防治措施:
① 清除或烧毁病果、落叶、枯枝。
② 避免在葡萄园周围种植梨、苹果、桃等果树,以防传染。
③ 及时采收已成熟的果穗。应用仲丁胺或CT2号硫制剂保鲜片防腐,可控制此病的危害。
加强管理,提高抗病能力:
1)葡萄盛花期喷10mg/L的九二○加1000mg/L矮壮素,可防止裂果,增进着色,提高甜度,利于贮藏。
2)在刚坐果和果实成熟时,应慎重浇水,避免造成太大的田间湿度,给病菌创造有利的侵染条件。
3)及时剪除受伤和已发病的果粒。适当疏粒,以防果粒相互挤压造成果皮伤裂。
4)贮藏的葡萄在采收前1周必须停止灌水,以提高含糖量,减少裂果。
5)采收前3天喷100mg/L萘乙酸,可防止脱粒,增强耐贮性,或喷一些低浓度的保护性杀菌剂如克菌丹、苯来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