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合理应用镇静、镇痛、甚至肌松剂来消除患者紧张、焦虑心理,有效缓解疼痛,抑制躁动,使患者处于相对舒适状态,并且不过度抑制某些重要的生理反射(如咳嗽反射嗽反射等),以及不发生严重心血管和呼吸抑制作用,是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理想目标。实现该目标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对镇静程度可靠、准确的评价。目前,用于临床判断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程度的多种评分系统中,SAS评分因其简单、易操作、对镇静目标有良好的指示性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指导镇静剂的合理应用。研究也证实其与Ramsay等评分系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可靠性。然而,临床应用中发现SAS评分很难准确描述患者确切的镇静程度,常常会出现在无刺激时患者表现为“镇静”或“非常镇静”状态,但患者却可因轻微的刺激而出现“激惹”现象。此外,该评价系统无法进行连续监测,反复评价将严重增加护士的工作量,观察者的因素也会一定程度影响评分的客观性,更重要的是SAS以及其他评价系统不适用于应用肌松剂的患者。因此,探索客观、可靠、连续、适用于所有机械通气患者的监测手段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尽管脑电双频指数( BIS)可能会是有前途的客观评价镇静和催眠药物作用程度的工具,但在ICU患者中应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现有评分系统有时很难准确评价患者的镇静程度,而BIS能较客观地评价患者的镇静状态,与现有评分系统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并且能实施连续监测,指导镇静剂的调节,有效防止因躁动引起的不良事件发生,减轻护士工作量。甚至有报道认为BIS能有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特别是应用肌松剂患者BIS可能是惟一判断镇静深度的监测手段。
如果初学走路的婴儿不配合操作不停的叫喊、挣扎,你当然不会。努力去给他们进行操作诸如复杂性撕裂缝合等。因为撕裂缝合、脓肿 切开和引流、烧伤护理、骨折复位或错位复位,性暴力后的CT或磁共 振等诊断性操作均会使患儿感到疼痛或害怕,应用镇静药有利于检査。的顺利进行。这个年龄组中,初学走路的婴儿及学龄前儿童最适宜用镇静药。有时为使操作圆满完成,年龄大些的儿童也需要些镇静药。一些需要在手术室完全麻醉下修复的伤口,在适量应用镇静剂后,临 床医师在急诊室就可以进行修复伤口。
对于年幼的患儿,清醒性镇静 作用除能够解除疼痛,还可以解除过多的担心和焦虑。因为病情较重的患儿往往呼吸困难明显,肺功能明显下降,哭闹时会进一步增加氧耗,增加呼吸衰竭发生的风险,因此需要尽快镇静。
应用中枢兴奋剂的一般原则为: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以获得最佳疗效;所需剂量小或病情较轻时可以每日早餐后顿服,所需剂量较大或病情较严重时则于早餐和午餐后分次服用;下午4点以后禁用,以免引起失眠;周末及寒暑假期间停药(药物假日);新学期开始时暂不用药,待观察一段时间后再决定是否恢复用药;根据不同患儿病情改善情况可用药数月到数年。少数患儿(5%左右)应用兴奋剂治疗的效果不佳或更加重症状,对这类患儿应使用镇静剂如巴比妥类或抗精神病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