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开拓“碳时代”的三位化学催化剂大师:美国学者理查德·赫克,日本学者根岸英一)和铃木章。3个获奖者向化学家们提供了集合碳原子的“精致工具”,他们并不曾共事或合作,但由他们共同推动的这一技术,让其他化学家能够精确有效地制造他们需要的复杂化合物,堪称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贡献。这3人凭借各自的“赫克反应”、“根岸反应”和“铃木反应”获奖,也在情理之中——化学研究的核心任务是创造新物质,而发明新反应正是创造新物质的关键。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特征就包括:从小具有一种自发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想象力;具有高度的创新性、独立性和求异性;具有反潮流精神。诺贝尔奖:华裔获奖之三大特点:中西融合,造就了他们、年轻,是他们的共性、创新,是他们的长处。王极盛教授从事创新思维研究二三十年,他在接受采访时说,“诺贝尔科学奖”靠实践,靠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没有创新心理效应,没有产物,你就变成不了实际的东西,变不成新理论、新方法。“我认为中国人要得诺贝尔科学奖,根本条件要创新思维水平高、创新心理效应大”。
著名的心理学者、心流理论的创始人希斯赞特米哈伊带领学生访谈了包括14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91名创新者,分析他们的人格特征,总结出这些创新者的一些共同特征。这些性格通常同时显现在富有创造力的人身上,却不会感到内在的冲突:富有创造力的个体通常体力充沛,但也会经常沉默不语、静止不动。富有创造力的人很聪明,但有时也很天真。玩乐与守纪律或负责与不负责的结合在想象、幻想和牢固的现实之间转换。譬如,开始进行富有创意的工作时,艺术家会像物理学家一样严肃现实,物理学家会像艺术家一样放飞想象,兼容了内向和外向两种相反的性格倾向。不能忍受孤独的青少年不大可能发展他们的技能,因为练习音乐或学习数学都需要忍受孤独寂寞。
但是,富有创造力的人一次又一次强调了观察其他人、聆听其他人、交换观点、了解其他人的工作和想法的重要性。非常谦逊,同时又很骄傲,具有双性(同时具有侵略性与合作性、刚强与敏感、控制与顺从)性格(非同性恋),具有创造力的女孩比其他女孩更加坚强、更有影响力,男孩则更加敏感,更少侵略性。集传统与反叛独立于一体。不深入某个领域进行足够的学习,便不可能富有创造力。但一味传统只会墨守成规,失去创造性。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热情,但同样会非常客观地看待工作。没有热情,很快会对充满困难的任务失去兴趣。但如果不能保持客观,工作就不会做得优秀,而且会缺乏可信度,甚至会带来危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