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对于体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因为传统思想束缚,大多数人在健康状态下根本就不想踏进医院,对进医院很排斥。人体在对于自己日常健康的管理中,重点应该是对疾病的早期发现,而疾病的早期发现主要还是依靠体检。因而日常对健康重视的人,都会定期去医院体检,主动到医院对整个身体进行全面检查而不是被动的体检。而体检最终目的是有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无病早预防、早调理、早保健,观察身体多项功能反应,适时给予改善,加强对自我身体机能的了解,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随着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年轻化,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不少人以工作忙、不能请假等理由拒绝定期复诊,让医生很无奈,但真正受伤的是患者自己。首先,一些指标长期不正常会严重损害健康,比如高血压患者如果不定期复查,长期可引起心脏、大脑、肾脏的损伤。其次,“是药三分毒”,不少药物会对肝肾功能造成危害,需遵医嘱定期查血像和肝肾功能。
不少人认为有些检查尴尬,或排队太久而随意弃检。“弃检”较多的有肛门指检、尿、便常规、耳鼻喉等一般检查。有些病人短期内曾做过某项检查,如果医生让复查,就会很排斥,担心医院趁机敛财。事实上,因为人是活的,一时的检查化验绝对不是一劳永逸的,数据指标的改变可以为医生确诊提供重要信息。这种“刻舟求剑”式的错误很多人都有过。
不少慢性病患者症状一减轻就认为自己好了,不愿吃药,或者擅自减半用药量,等症状“杀回来”才再次求助医生;还有些人出院后药吃完了,不及时去医院配,自以为慢性病像感冒一样被根治了。以高血压为例,这样做会导致血压出现“升高—降低—升高”的不稳定波动,甚至“反跳”至用药前水平,进而引起中风、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经常有人拿着不知名的药甚至药方,过来让医生开,其中很多见都没见过,也不适用于病人的症状。“隔壁邻居大妈、广场舞伴的话比医生还管用”,医生们归纳背后的原因。事实上,同一症状的原因往往不相同,比如发热,可能是细菌性感染引起的,也可能是病毒性感冒引起的,适用于细菌性感染的药,对后者往往不起作用。
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电视、报刊上的所谓健康科普知识鱼龙混杂,不少人看着药物说明书和广告就觉得“久病成医”,盲目听信一些被包装的“专家”或“影视明星”,而不肯相信专业医生说的话。还有人听信广告的夸大宣传,用昂贵且疗效不明确的“保健品、治疗仪”等替代药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