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果粒脆弱,极易破皮流浆,越熟越是如此,这样吃起来不方便也极易腐败。所以拿出去卖,只能不太熟就摘下来。按理说水果可以往耐储存的方向选育,但这难免会影响口感,比如美国的葡萄、李子、樱桃,很坚实。《水果猎人》上面说,有人企图从加厚果皮的方向选育水果,这样保证你吃到是嫩的,但是桑葚体积微小,表面积比大,这玩意要是把皮选育厚了,恐怕就吃不到东西了
2、摘下来之后,如果是紫桑葚,不管是熟到什么程度的,黑的、紫的、红的,都会变黑,所以过一阵儿你就看不出它是生是熟的了。白桑葚好点,它熟了之后有种灌水气球般的透明感,这个作不了假。
3、表面凸凹不平,必须多洗,然而因为第一条,洗过之后,果汁流失,甜度大减。
4、它甜不甜,受遗传的影响,基因不好,熟透了也不甜。从道理上说,专门的果用桑树,应该是有意识地培养糖度高的品种,如果你是吃商业种植的桑葚,这应该是个优点。但我不确定那些铺一块布摆几个塑料小筐的摊子,不会拿普通的桑树果子去卖,或者你不会看见一棵树揪下果子就尝。(香港九龙塘地铁站有棵桑树长在花坛里,果熟时地皮皆紫,没有人吃,我估计一来是人来人往的太尴尬,二来是这棵树熟透了也是酸的,是的,我试过)总之,这几条对买到/吃到甜的桑葚都是障碍。桑葚是可以很甜的,但是要吃到甜的桑葚,最好是从树上,挑软的、一碰就落蒂的、一捏指肚上有星点紫(or透明)浆的,尝一个,如果这样的还是不行,换树。一棵一棵试,一直试到基因好糖度高的。因为不洗,别吃多,吃多了难免出状况。记得问问,这地儿喷不喷农药。还有一个风险是吃到蝽(臭大姐),对于讨厌香菜的人尤其有杀伤力。
从小生活在农村对桑葚很熟悉,无味的桑葚没吃过,只是有一次上当买过那种和金桔差不多大的“桑葚”除了酸味就是酸味很难吃。生活在三线城市又远离火龙果产地,成年后才第一次吃到火龙果,第一次吃真的是觉得什么味道都没有,难道是品种问题,因为无聊、小朋友好奇、朋友送、果盘、水果蛋糕这些原因也在本地买过吃过不少(估计三五十次肯定是有得都是白色的带芝麻点那种)很多年来真的没吃过一次有火龙果味道的火龙果,只有一种淡淡的烂红薯味道,我也一直默认这就是火龙果的味道,直到两星期前一朋友说去买火龙果吃,我嘴贱说嘲讽两句结果被人反嘲讽,才知道我们这的市场新上了红心的火龙果,味道很浓很好吃。还没来及去尝试。
桑葚是甜的,是甜的,是甜的。我的老家自号“蚕桑之乡”。桑树林不敢说到处都是,但也相差无几。而且为了让蚕宝宝吃桑叶,还不能用农药。所以每年夏天的四大爱好之一就是去桑树林里摘桑葚吃。种植户们只要桑叶,看到有小孩子来摘桑葚根本不管,还可以带走,只要不伤树和叶子就行。紫红色的桑葚从树上摘下来,直接往嘴里放,清甜爽口。碰到甜度高的,还能摘下来带回家给老爸老妈尝尝鲜。桑葚一旦熟透了,很快就会坏掉,不易保存,每年也就吃那么几天。所以直接当饭,吃到流鼻血。算是我贫瘠童年少有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