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地道的广东人,我可以很正式的说,广东的美食文化对濒危动物并没有什么多大的影响作用,因为广德美食文化并没有涉及到濒危动物,自然也就没什么多大的影响了。
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为什么广东的美食文化对濒危动物没有多大的影响:
1.广东美食文化,其核心就是一个字“鲜”,当然并不是指尝试新奇的食物,而是指做法新鲜,口味新鲜,广东比较出名的其实还是一些小食品,小糕点之类的,一般都是用面粉配合其他食物一起做成的,很少会牵涉到肉类,更别说濒危动物了。
2.教育程度,广东地区是属于比较早实施全面九年义务教育的省份,所以受教育的程度是比较高得,知识和意识也是比较足够的,因此人们都知道濒危动物是需要保护的,并不能随随便便饮食,再加上广东地区的濒危动物很是稀少,基本多濒危动物的影响不是很大。
3.你可能在广东会看到有人会食用一些濒危动物,或者吃类似于穿山甲之类的保护动物,但是我敢肯定的告诉你,这个不属于广东的美食文化,这是一些无知的人的不良行为,而且广东这几年也在严查这类餐店。
总而言之,广东的美食文化其实并不会对濒危动物起到多大的伤害作用,有伤害影响的现象其实并不属于广东的饮食文化,美食文化,这都是需要严惩的。正所谓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这方面的查询力度,免得玷污了广东的美食文化。
个人感觉影响应该是蛮大的,有人这样形容过广东人吃东西说是“带毛的不吃掸子(鸡毛掸子),带腿的不吃苍蝇”。这一说法在我看来可能有点夸张,但是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东人敢吃,也会吃。
大家都知道“粤菜”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是十分出名的,粤菜也的确十分出色,用色香味俱全来形容毫不夸张。但是广东人吃的物种方面确实是不拘一格,真的是什么都敢试试,而且有些确实很好吃,也出现许多历史“触目惊心”的名菜,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广东的美食文化。
再谈谈濒临动物,作为动物这其实也进入了可食用的范围内,濒临动物的减少少不了自然界的优胜劣汰,胜者为王,作为失败者,将躯体贡献给胜利者,保证胜利者在一定程度上好好的活下去,作为人类,作为会吃的广东人,作为经常以胜利者的身份出现的“食客”将濒临动物做成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也不是秘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一些有心者的大肆宣传,对美食有着极强好奇心的广东人,就难免能免俗了。所以,这可能也需要官方的正确引导,和加强宣传,对于一些环保人士,和一些环保组织,也应该确实的做出相应的对策,而不是一味的吸引世界的眼球。
广东出色的美食文化和其什么都敢尝试的“好奇心”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早就了粤菜的发展。对于濒临动物我们尽量保护,但是不能将其固定化,强加到广东人身上,给人家固有的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