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相信爱情的。我是农村人,五十年代出生,长到六十年代未,小学毕业,没有考上中学,就在生产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那个时候,我们都不懂什么是爱情。二十岁的时候,父母要我去相亲。我见比我大的姐姐们都是听父母的话,让媒婆带着去男人家去与男人见面,互相喜欢上了,就互相来往一段时间作了解。如果俩人愿意,双方父母满意,就到公社民政去登记领结婚证,自后再过一段时间,挑选个黄道吉日,举行婚礼,正适成为夫妻,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我由媒婆带到邻村一家去相亲,男的是他们村小学的民办教师。生得清秀,高大健壮。我一见就脸红心剧跳,低头不敢直视他,用眼角偷偷的瞧。我在他家吃一顿饭,就和媒婆回家了。父母问我那个男人咋样?媒婆问我喜不喜欢?我红着脸说人很好,我喜欢。不知他看不看得上我呢?过几天,媒婆到我家对我和我父母说人家很喜欢。这样,我和母亲去一趟他家。他家热情招待我们,我和他也说了会儿话。后来,我们互相来往。我们熟悉后,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儿。他送我东西,我也为他织毛衣送他,並为他修剪指甲等。我们来往了一年多后,才去民政登记,又一年后才举行婚礼,正式成为夫妻。我们结合在一起几十年,有亲热,快乐,也有争吵,闹情绪。在风风雨雨中,不离不弃,一同碰碰磕磕的走过来。现在,我们儿孙满堂,还是你恩我爱,生活虽不富裕,但日子过得还是比较幸福。
其实嫁给“爱情”我感觉更多的是出对“爱”的执着与追求。伴随着年龄以及阅历经历的增加,我们对“爱情”的看法其实是会变化的。以前认为值得的事情,现在可能感觉非常好笑甚至说愚昧,认为自己不知当初为何要嫁给“爱情”而不是嫁给别的。其实爱情这东西,我感觉它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情绪,其具有某种令人着迷的魅力。可以让一个理智的人变的愚昧,更可以让一个冷静的人变的冲动盲目。所以无论是否嫁给“爱情”或是否依旧相信爱情都是自身对“爱情”理解方式的不同,所以这个问题没有什么标准的答案。无论是否相信其都有一定的道理。
因本人未婚所以我的观点是相信爱情,但不会盲目的嫁给爱情。因为爱情是具有两面性的。甜蜜过后的平淡时光才是所要面对与经历的现实。爱情美好时就像灿烂的烟火,美丽而闪耀动人。因此选择嫁给“爱情”看起来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这个选择几乎满足了所有我们对“爱”的憧憬与希望。但这种选择往往大多带有对“爱情”的偏执与盲目。因为我们只看到了“爱情”光鲜亮丽的一面却忽视了现实中所要面对的平淡无奇的生活。就好像我们只看到了灿烂的烟火在夜空尽情绽放,却未曾见灿烂光华过后留下的满地狼藉与渺渺烟尘。
当年对他一见钟情,虽然他家一无所有,我还是奋不顾身,创业的钱都是我找娘家借的,现在离婚了,女儿随我,就在昨天我家里父母亲戚还骂我,说我不该离婚,我就一句话,当初因为生孩子胖了,然后他姐姐说你赶紧生个二胎生了就瘦了,我还没想好怎么回答,他直接瞪着眼睛说,你少吃点会死么,虽然离婚后苦了点,但是至少不会再有人嫌弃我了,现在人也瘦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以后找对象,先给他看我最胖时候的照片,能接受就谈,不接受就拉到,人也不抑郁了,别提多开心,也有人追了,不过拒绝了,一定要找老家。
嫁给爱情,证明我们都是真心对待别人每一次给予我们的伤害,我们对待下一位就是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懂得体贴关爱她人,更加理解对方的不易。所以,成长的是我们,付出爱的还是我们,我更能够感动对方,而对方也理解我的用意,所以期待中的爱情只会越来越好。如果一次伤害就说明没有更好的爱情出现,那只能说明你怕了,你怕的不是爱情,怕的永远是伤痛再次侵袭,再次刺痛,你再也承受不起。
嫁给爱情,这是我们选择婚姻的最最重要的理由;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太牢固的。但恋爱中的爱情与婚姻的爱情是有区别的。恋爱中的爱情多是激情,没有太多现实中的生活压力,也没有现实生活中要承担的责任,所以感觉很甜蜜很快乐。而婚姻是现实的,在婚姻中,激情会消退,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让我们感觉到生存的压力,伴随而来的就是各种问题与矛盾。这时伴侣们就感觉不到爱,有时更多的是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