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审判乃至被处死的原因不是他具体的某些“言论”,不是他的控告这指控的那三条,而是因为他是民主的敌人。 首先澄清一件事: 古希腊并不是个现代意义的法治社会。你可以因为任何原因,控告任何一个人,由陪审团判定此人是否有罪。这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于这个“罪名”,法律有规定的惩罚;另一种是对这件事法律并未规定惩罚。在第二种情况下,如果被判有罪,一般由原告提出一个惩罚,被告提出一个惩罚,陪审团投票决定是否采纳被告的提议。 苏格拉底是情况是后者。
苏格拉底受到的三条指控:
1. 不信仰城邦供奉的神,而信奉新的神;
2. 腐化青年;
3. turn weaker argument stronger, 都不是法律规定的“罪项”。苏格拉底确实有一个比较奇葩的宗教观,但总体上古希腊社会对宗教异见者并非不能包容。古希腊人不像中世纪的基督教徒,你说点什么和Orthodox 不符的就要把你烧死。甚至古希腊有个谚语:真理有两个反义词,一个是错误,一个是信仰。当时的哲学家还有提倡原子论的,有说地球是圆的、太阳是块石头的,几十年后的Epicureanism还说神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从不干涉人类生活呢,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他们是无神论者,人家也活得好好的。古希腊剧作家对“神”也没什么敬意,Orestes 里面的Apollo, Frog 里面的 Dionysus 简直都被黑出翔了。 苏格拉底奇特的宗教观确实可能让雅典人反感他,但这不是迫害他的根本原因。 至于turn weaker argument into stronger, 颠覆人们传统的认识,也不足以让人们恨得要杀死他。 “颠覆人们传统的认识”这种事,剧作家也在做啊。Euripides 和 Aristophanes 这种人对“传统”毫无敬意的,甚至他们在剧中公开嘲笑、侮辱观众和他们的观念。比如在Aristophanes的clouds 里,有这样一段对话: “雨是怎么产生的呢?”“啊,是宙斯降的雨!”“宙斯怎么降雨的呢?”“嗯……他对着筛子撒尿。” 要知道雷、雨等天文现象是是宙斯造成的这个观念,是雅典人的传统观念,这里Ariostophanes明显是在嘲笑它。
一个人如果热爱在路上“骚扰”行人,拦着他们发问,直到逼迫对方承认自己一无所知,他确实会给自己制造很多敌人。但雅典人恨苏格拉底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他是民主的敌人。 这二三十年以来雅典动荡不安,内忧外患,对内而言民主制度曾在411 年和404年两度被推翻,对外而言和斯巴达的战争失利,以雅典的惨败告终。404年雅典投降, 同年寡头政府"thirty tyrants" 被推翻,民主重回雅典。民主重建后,雅典人就开始清算之前政变和战争时期的问题分子。让雅典头痛的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Critias, 寡头政府Thirty Tyrants的领头人;一个是Alcibiades,被雅典流放后投靠了斯巴达领军攻打雅典,后来又投靠波斯人的问题分子。此人还曾参与411年的颠覆民主的政变。在战争期间他是雅典人最头痛的对象之一,甚至Aristophanes 的戏剧Frog,讨论的就是“我们要不要让Alcibiades 回来”的问题。人们发现这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和苏格拉底有亲密的关系。Critias 是苏格拉底的朋友。Alcibiades 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和男朋友。而苏格拉底本人最“著名”,或说“臭名昭著”的,即是他宣扬反民主观点。Republic 是西方古典时代最伟大的反民主政治学作品。所以雅典人想摆脱他,一劳永逸地摆脱他。为什么Apology里面苏格拉底不停地强调自己从未“教”过任何人为什么他要强调在Thirty Tyrants统治的时候他并没有遵从他们的命令去杀人想来也不难理解了。他试图为自己辩白,试图说服雅典人不要把他连坐。但他失败了。
公元前399年雅典五百人陪审法庭对苏格拉底进行审判,雅典人利用雅典民主制这架机器,处死了他们本邦引为骄傲的思想巨子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在申辩中曾说:“这些年来,我把私事置于脑后,抛弃天伦之乐,为你们的利益整日奔忙,像父兄一样默默地照顾你们每一个人,敦促你们潜心向善”,有位青年曾说:“在这段时间中,我开始明白你是最高尚、最伟大、最勇敢的人,这样的人以前从未到过这儿”。“高兴一点看待死亡吧,并且记住一个真理:没有什么坏事会危及一个正直的人, 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 他和他所有的一切都不会被神所抛弃,我将面临得死亡也不是偶然来到的。只是我看得很清楚死亡并且解脱对我来讲是更好的选择,所以神意没有给出任何阻止我的信号,也因为这个原因,我并不责怪我的原告还有判我死刑的人们他们没有做伤害我的事当然他们所有人对我也本来就是不怀好意,因此我会有一点不喜欢他们 ”;“分别的时刻来到了,我们会各走各的路,我去死而你们继续活着哪一条路更好,只有神才知道”。
(柏拉图《申辩篇》)苏格拉底死后两个月后,雅典人幡然梦醒,于是给苏格拉底平反,并将指控苏格拉底的原告判处死刑。并在苏格拉底曾经讲学的广场上树立的苏格拉底的铜像,以示纪念。苏格拉底之死,为后人留下了永久的话题,苏格拉底的思想,更为后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苏格拉底都有一大批崇拜者。与一些人类的大宗师一样,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极大的。他的行为与智慧,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这些著作都是以苏格拉底和别人的对话为内容展开的。在苏格拉底时代有人描述说:“我可以公正地说,在我们这个时代,他是我所认识的人中最勇敢,也是最有智慧和最正直的人”。苏格拉底用他的思想、言辞、生活、和死亡深刻地影响了整个西方文化,被称为“西方的导师”。他对社会沉沦的危机意识、甘为牛牤警醒大众的精神和挽救社会道德的行为都已成为西方知识分子的人格典范,他的死亡和耶稣受难一起,使整个西方文化具有了深刻的悲剧性色彩。他已与耶稣基督、中国的孔子、印度的释迦牟尼一起,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四位至圣先师,堪称“人类精神之父”。 苏格拉底的一生就是一部哲学。
柏拉图的后期著作,我认为是柏拉图对苏格拉底之死的一个最终的回应。其实苏格拉底之死在后来的哲学脉络里,更多是开始将其作为开哲人与政治关系讨论的滥觞,亚里士多德是人是城邦的动物;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就是神,而后来的尼采对这句话又添加了自己的判语,那就是还有哲学家是离群索居者。但哲人对于政治生活的欲求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那么淡泊,即使是高冷如康德这样的人,其被有些人奉为第四批判的晚期著作《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所透露出的和威玛紧张的关系,不失为一个绝妙的脚注。以赛亚·伯林批评说哲学家长期受到观念的专制,意为哲人对于单一的绝对的价值有着超乎爱欲的热爱,而这引入到政治生活中就是想要用观念去引导民族,国家的前进,举例子就是德国的浪漫主义运动,纳粹时期的施密特,海德格尔等等。从而,伯林提出一种相对主义的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