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貌似约定俗成的规则,其实暗含着身体的本能要求。
我们知道糖分是身体生理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而身体中糖分的储量大约为120克。身体中糖分储量每隔大约5小时就开始明显下降,会触发血糖敏感神经元发出信号,用饥饿感提示我们该吃饭了。一天24小时,除了我们睡觉休息的时间,将剩下的时间平均分配,就形成了一日三餐的时点。
从减肥的角度来看。如果把所有的营养总量集中吃完而不是分三餐进行的话,虽然总量不超标,但依然会容易导致发胖。因为我们身体最多只能储备120克的糖分,再多就会转变成脂肪。如果一次吃得太多,身体中一下子接受了太多的糖分,胰岛素就要把多出的部分转变成脂肪储存起来,身体中真正有效利用的糖分还是只有120克。
5小时后,糖分储备量还是会下降,你依然会感到饿。这个时候,如果因为总量控制而选择再饿也不吃的话,糖分储备就会一直下降,直到身体开始分解蛋白质代替糖分供能。这样就会加大蛋白质损耗,影响身体健康,进而降低身体正常代谢水平。此外,因为强烈的饥饿感,造成到下次吃饭时,会不由自主地吃更多的食物,而且因为这时身体代谢水平降低,更容易储存脂肪,所以还是会胖。
我们知道节食和暴饮暴食都是不对的。打个比方,如果一天中不是平均地一日三餐来饮食,那就相当于每天都在节食和暴饮暴食的循环里,这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比一般程度的肥胖还要非常大。
我们每天吃的东西主要含有的三大营养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这三样东西里面,碳水化合物是消化的最快的,也就是说我们吃进去的米饭大约会在吃进去开始往后的三个小时以内消化完,然后就是蛋白质和脂肪随后消耗,基本上也会在两个小时以后消耗完,也就是说五个小时以内你吃的一顿饭基本上不会剩下什么,然后就会肚子饿了。
因为白天的大家的正常工作时间,所以白天的运动量是很大的,早上太阳出来了,吃一顿饭,有了力气开始出门干活,到中午的时候生理上的饥饿提醒你可以去进食了,同时中午十二点到三点的太阳也不允许你继续熬下去了,适当的休息和进食可以让下午的工作顺利进行,劳累了一个下午以后就是晚餐时间了,因为距离第二天早上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所以这个时间段再吃一顿饭是不可避免的。到了晚上,辛苦了一天的人们都早早的休息和进入梦乡,体能消耗明显没有白天多,所以三大物质的所吸收的能量足以用到第二天早上,所以大家也就习惯了一天三餐。
正常人一日三餐是很好的习惯,正常人指的就是没有病,有稳定的生活,生活也很有规律的人,作息时间正常,人的身体也会好。早上起来吃早餐,早餐喝点粥,吃点包子、馒头、饼、鸡蛋,有营养的食物比较好,午餐吃一些炒菜,面条,晚餐吃炖菜,吃点水果都是不错的,每日的三餐必须得吃,不要求吃的多好,多饱,吃了是对身体能量的一种补充,身体也需要营养,三餐很重要。
一日三餐也是从古代流传下来,不吃两餐和四餐,是时间的搭配不合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的时间工作差不多12个小时,早上吃完饭工作,如果吃两顿饭,一直工作到晚上才吃饭,人的身体会受不了,如果是一天四餐,早上吃完没多久再吃饭,一天做饭的时间要多于工作的时间,再者吃的次数多人也不饿。
一日三餐安排的时间合理,跟工作的时间也能完美的搭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