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洗茶”实为“润茶” 对于日常大众品饮而言,从品饮到一杯美味可口的茶汤的角度,所谓泡茶,无非就是采取合适的方式,将茶叶中的可溶物质,用水将其溶解成均匀的茶汤,品享到茶叶的美妙滋味和香气。 在茶艺和茶叶审评的语境中,通常所说的“洗茶”这个步骤,实际上常被称之为 “温润泡”,或是“醒茶”,其主要作用是浸润茶叶叶片,便于滋味物质溶解,便于茶叶香气物质在适宜的温度呈现香气。
2、关于“润茶”的建议 茶叶一经用水冲泡,茶中可溶于水的浸出物就会逐渐溶于水中。所以,对于润茶,需要掌握好。 实验表明,茶叶一旦与热水接触,有些物质在短短的几秒钟之内便会大量内含物溶解于水,首先浸出的是带有爽味的维生素,带有鲜味的氨基酸和带有刺激味的生物碱。如果我们润茶的时间过长,那么倒掉的茶汤中就含有大量的维生素、氨基酸、生物碱等营养物质。由此可见,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辄5-10秒钟之久甚至更长时间的“洗茶”洗去了多少营养精华和茶味。
日常泡茶时,是否需要润茶,可根据茶叶叶片的老嫩、茶叶的形状和紧结度、茶叶的揉捻程度、发酵程度以及该茶类主体香气适宜发挥的温度等因素来综合来把握。 如何润茶: 1、绿茶通常不作润茶,否则容易损失茶叶中的氨基酸。
2、原料细嫩的茶叶,其各种内质在水中浸出相对较快,不建议润茶。
3、诸如祁门红茶那样的原料相对细嫩、体型相对较小的发酵茶,不建议润茶。
4、类似像普洱茶这样的紧压茶,而且内质丰富,冲泡时可适当润茶。
5、润茶时,水温不宜过高,可略低于泡茶温度。
6、润茶时,出水要快,浸润时间要尽量短,2-3秒即可。否则,在此过程中还是会损失营养物质和风味物质,从而影响茶汤质量。
认为这样便可以把茶叶洗干净了,可以放心的饮用了。不单常人有这种认识,就在茶学学术界亦有人把“洗茶”列为茶艺规范,在不少茶艺流程中把“洗茶”列成一道必经的环节。随着饮茶之风的盛行,“洗茶”之举可谓是愈演愈烈,甚至有扩散到高档名优绿茶冲泡程式之势,大有不洗不快之感。
茶童自幼受嗜茶如命的父亲影响,可以说是生来爱茶,也一直在泡茶时总是“先洗而后饮之”。大学毕业后,由于一直从事茶文化宣教工作,自认肩负着一种历史的使命,就是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中华茶文化发扬光大。当然,欲想发扬一种文化必先继承之,在继承之前我有责任把传统的文化加以梳理与验证,然后再加以发扬进而光大之。当茶童把“洗茶”这一程序当作一个分课题来研究时,忽然觉得此程序的科学性值得怀疑,于是便翻阅了大量关于此举的论证资料,并对其中涉及到的细节科目做了严谨的实验。结果茶童对于“洗茶”之举的定论是:“洗茶”是不科学的。
据考证,“洗茶”一词始于北宋,一直应用于泡茶饮用程式,至今约近700年历史。《中国茶叶大辞典》“洗茶”条解释:“洗茶即洗去了散茶表面杂质,且可诱发茶香、茶味。”
由此可见,洗茶之风已经不是一年半载的历史了,至今竟然已经洗了足足七个世纪。那么,按《中国茶叶大辞典》“洗茶”条解释,在这漫长的700年轮回中,我们究竟洗掉了多少杂质,在洗掉杂质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不经意中损失了更多的价值呢?以下,茶童将一一阐述“洗茶不科学”之观点,以便与诸位茶学前辈及茶叶爱好者商榷。
人们用茶壶冲泡乌龙茶时,习惯上把第一泡茶水倒掉,称之为“洗茶”。有些茶人解释这样做是因为要洗去茶叶中不干净的夹杂物如茶灰、尘埃。他们认为不“洗茶”的人,是“不讲卫生”、“不懂茶艺”。但有否想过,这样“洗茶”,连茶叶精华也在不知不觉中洗掉了? 去年11月,我应邀到日本参加“中国乌龙茶专题研究会”,期间有日本人提出:“洗茶是怎么回事?”还有人问:“成品茶都要洗了再饮,是否因为茶叶不清洁?” 其实,据学者考证,“洗茶”一词始用于北宋,原属于茶叶采制过程用语,后延伸至饮用过程中。而鲜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以后经过初制、精制,其中有多道工序如做青、釜炒、揉捻、烘焙、筛拣等,不仅获得茶叶品级,而且达到卫生标准。其中偶有夹杂物如茶灰、尘埃,经注入沸水即倒掉,也迅即去除。而第一泡茶的操作,主要是进行浸泡,有利于茶叶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使饮用者很快感觉到茶叶香味,而不是单纯为了洗去茶叶不卫生的东西。 第一泡茶的有效成分较多,如茶多酚、氨基酸、醚浸出物等,不但对人体健康有益,而且尽显茶的美味。根据有关实验,茶的香味和有益人体的成分在第一泡后3秒即开始浸出,若超过3秒钟倒掉茶水,上述茶中的有效成分就会大量损失。从市场经济角度看,为拓宽我国乌龙茶销路,谋求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洗茶”用语宜修正为“浸茶”或“温茶”较为确切和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