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视效大片,有一个名字你无法逃开。
詹姆斯·卡梅隆。

虽然距离第一次在大银幕上见到《阿凡达》已有十年,续集至今尚未见踪影。但卡梅隆在技术上的登峰造极,从他监制的新片就可窥探究竟。于是,由他监制,由罗伯特·罗德里格兹执导的《阿丽塔:战斗天使》,再一次攀上了好莱坞制作工艺的巅峰。
这部好莱坞的视效大片,说是完全的卡梅隆出品,并不能算是准确。

更确切地说,罗伯特·罗德里格兹的B级片风格,詹姆斯·卡梅隆带来的灵魂设定,和好莱坞近二十年带来的技术革新,缺一不可。
由此,也不难解释,为什么卡梅隆要将这部影片拖至今天才搬上银幕。
卡梅隆对《铳梦》的热衷由来已久,未来世界的构想,天空城和钢铁城的割裂感,包括女主角对于命运的思索,都是他所感兴趣的部分。甚至卡梅隆自己当初声明拍摄《阿凡达》,也是为《铳梦》做的准备。
这种以主人公一人对世界和命运发起的叩问,确实是卡梅隆的风格。

不过,随之卡梅隆事业的调整,2015年,这个项目转由《罪恶之城》、《杀出个黎明》的导演罗伯特·罗德里格兹执导。
罗伯特·罗德里格兹以出色的B级片制作和科幻爱好者而闻名。在《阿丽塔:战斗天使》里,罗伯特个人的趣味显然再次在机甲设定里被大肆发挥。
有原著粉对原作中删减部分不满意?事实上这些开膛破肚的血腥只不过换了另一种风格来展示。

最开始的狂战士少女徒手战三机甲,中途再来一轮钢铁锁链对少女的绞杀,最后又有机动球猎杀和最后大马士革刀的跳杀竖劈双重高潮铺垫其后。
即便这个设定中缺少了血浆四射的可能性,但蓝色体液和改造人被拆解的部分,也足够满足观影群众的个人爱好了。
除此之外,卡梅隆和罗伯特·罗德里格兹的主题塑造的思考,也颇有趣味。

《铳梦》的诞生年代在上世界末,正是日本赛博朋克文化兴起之时,事实上当时不仅有闻名全球的《攻壳机动队》《阿基拉》和《铳梦》,也有一大批更为小众的漫画随之诞生。
一种文化的兴盛,必然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做填充。而日本动画电影,其对主人公夸张和热血的重视,时常让日本动画在本土生命力旺盛,但却很难打开全球市场。
要把《铳梦》改编成真人,更是难上加难,正是因为“魔改”对于创作者来说,无异于危险的尝试:改多了,有原著粉丝挑剔,改得少,则未免有缺乏原创感之嫌。

而《阿丽塔:战斗天使》完美地在真人电影里重现了这一点点不真实:其他演员都选用真人出演,唯有阿丽塔的脸部由大量CG和表情捕捉塑造而成。
这带着一点恐怖谷效应的阿丽塔,标志着她与人类的不同,恰到好处地彰显了改造人的身份,也保留了开挂少女的特色。在影片中,阿丽塔在大多数时候,都维持着一个少女的特质:通过微表情的种种变化,能捕捉到愤怒、害羞、惊恐和痛苦等多种情绪,
这让她具备了更多的魅力——既真实,又虚幻。真实来源于情绪,虚幻来源于力量。

其实从《阿丽塔》的改编中,不难看出制作团队对于剧本改编的谨慎。
攻壳机动队一拍再拍,银翼杀手已经拍到了2049,末世、赛博朋克、反乌托邦和大女主,早已不再令观众过分激动。

而《阿丽塔》与《阿凡达》系列也早已并不归属于同一系列。既然已经有了《阿凡达》,又何须一部构建在末世背景上的人性反思录呢?
将沉重和奇幻的名誉归给《阿凡达》,也把热血爆米花和痛快的少女故事,还给《阿丽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