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毒粉都看过《可可西里》吧。
口碑很好,豆瓣上16万人打出8.7的高分。

美学家李泽厚也点赞:
“《可可西里》是中国电影美学的一场革命。”
它获奖无数,陆川也被《Variety》评选为世界十大年轻导演。
如果没有《可可西里》,陆川就丧失一部证明自己导演才华的佳作。
如果没有这部纪录片,恐怕就没有《可可西里》。
它就是今天要隆重推荐的——
平衡
Balance

这张低像素渣画质海报,构图怪异,像一所年久失修的老房子。
不要被它的外表迷惑,看完后你会被片中的内容震撼。
这种感觉就像看完《天龙八部》后,不敢小瞧少林寺的扫地僧。

不同的是,扫地僧被发现后,成为万人瞩目的传奇。
而当你发现《平衡》时,片中的主角早变成冰凉的尸体,成为秃鹫的腹中物。
《平衡》是一部拿生命换来的纪录片。

里面直指体制里容不得英雄,妥妥的禁片标配。
对于这部纪录片,能拿到国内大奖是奖项的荣幸。
19届电视金鹰奖,它斩获电视纪录片的最高奖项——最佳作品奖。
豆瓣9.4,值这个分数。

导演彭辉历时三年,才拍下这部震撼人心的佳作。
他的追求是,
“我试图想把纪录片的创作看成是对生活的复制”。
《平衡》告诉我们,在我们这个时代,竟然生活着这样一群顶天立地的悲壮英雄。
有网友看完后,贴出提示,
看片前请准备好纸巾、速效救心丸和开水,后背最好靠得舒服些。
故事主角:西部野牦牛队。
工作任务:与猎杀藏羚羊的盗猎者斗智斗勇。
不要以为这种斗争很浪漫,队员很容易丢掉性命。

毕竟能够在可可西里这种无人区活动的盗猎者,都是狠角色。
有资料显示,早在1984年,盗猎者就盯上了可可西里的藏羚羊。
在他们眼中,一只藏羚羊就是一张价值五百元的羊皮。
暴利驱动下,越来越多的盗猎者涌进可可西里。
这些盗猎者用十年时间,让可可西里野生动物的数量锐减了三分之二。

这里面当然有大量藏羚羊。
在一次亚洲生物多样性论坛上,环保主义者杨欣曾说过一组数字。
1994年,他们查获的藏羚羊绒高达800公斤,并且全部来自中国。
一只藏羚羊的产绒量是一二百克。

数学好的毒粉可以算一下,这800公斤意味着多少只藏羚羊的亡灵?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为了钱,什么都干得出来。
也总有人会勇敢站起来,为了心中的良知和正义,与丑恶斗争到底。
是这些英雄让让我们看到人性的高贵。
索南达杰就是这样的英雄。

在他担任县委副书记期间,进入可可西里保护区高达12次。

最后一次,他面对着一只特大的偷盗团伙。
他一人面对18名盗猎者。
双方发生了激烈的枪战。
他死后的样子,依旧手握枪支,目视前方。

当工作人员发现他的时候,发现他早已中弹身亡,全身僵硬。
这个姿势让人落泪,说明在他临终前一刻,也要与偷猎者斗争到底。
索南达杰倒下了。
他的妹夫扎巴多杰顶上,成为第二任队长。

《平衡》是以扎巴多杰(后文称之为杰哥)的主线讲述的。
通过他的叙述,我们得以了解到反盗猎的工作真心难。
在影片中,有两个桥段让我难受到肝颤。
第一处,找奶吃的藏羚羊幼崽
杰哥曾亲眼目睹盗猎现场,遍地都是被屠杀的藏羚羊尸体。

有的尸体旁边还有嗷嗷待哺的幼崽。
偷猎者剥下藏羚羊的皮,会把它们的肚子划开,幼崽就这样出来了。
在生命本能的驱动下,它们会找奶吃。

闭上眼睛也会看到,这些还没出生就要找奶吃的幼崽,
它们的命运也会像母亲一样,死于人类之手。

第二处,缺水断粮
可可西里,蒙语意思是美丽的少女。

但是可可西里无人区的自然环境,对人类很不友好。
来此巡逻的队员时刻面临着生命威胁。
有一次,他们到了“烂泥潭”。
顾名思义,这里的路况非常不友好,车陷入烂泥中无法自拔。

这种情况持续了三天。
这三天中,没有足够的饮水。
为了续命,他们真的去喝泥潭里的水。

除了没水喝,缺少食物也是让人头疼的事。
有一次,全队队员饿了几天几夜。
作为队长,杰哥做了个决定,打死一只藏羚羊当食物。

看到这里,或许有毒粉问,他们为什么不准备足够的干粮?
这是个悲伤的问题。
经费短缺,始终是这支队伍的难言之隐。
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为他们提供保护的保护者们却没有经费进行相关活动,
这真是细思恐极的事。
纪录片中有很多这样的细节。
比如说,他们坚守的可可西里,有着4.5万平方公里的疆域,
如果有一台直升机,工作将会得到极大便利。
对此,上面的领导说,我们还没飞机坐,你们坐什么飞机。

几辆车在环境恶劣的可可西里巡逻,跑完一趟就是大半个月。
有时候,弹尽粮绝在所难免。
没有吃的,捡盗猎者吃剩下的糌粑。
巡逻中必备的枪支情况也让人落泪。
只有四把枪。

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和他们的对阵的盗猎者的装备都足以秒杀他们。
脏活累活也就忍了,但是经费短缺造成的工资困境,又是个大写的尴尬。
县政府是贫困县,公务员都发不来工资,更没有钱给队员。

没钱怎么办?
兜售缴获来的战利品,一张张他们本来不愿意看到的藏羚羊皮,成为他们主要的经费来源。
这就出现最具黑色幽默的情境。
他们的工作做得越好,他们的收入就越少,越没经费保护可可西里。

在这种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他们决定去北京求助。
人间自有真情在,对于这次北京之行,他们得到了捐助资金。

有了资金,可可西里的环保管理局也应运而生。
然而,尴尬的是,他们是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却没有实权。
杰哥要面对一个让他无力反抗的官僚体制。
对此,他表示如果将来辞职,依旧会将环保事业进行到底。

然而,一条新闻告诉我们,杰哥做不到了。
1998年11月8日,他的头部被击穿,永久地告别这个世界。

对此官方发布新闻,扎巴多杰“死于自杀”。
到底真相如何,不得而知。
彭辉导演在交代影片名字来源的时候,曾这样说,
“平衡”的片名是我经过一段时间的采访创作之后的思考结果,是在1998年5月给台里做书面汇报时取的名字;扎巴多杰是同年的10月1日晚在北京的一家招待所里说出的“平衡”两个字。一个月后,他在家里死亡。这中间有什么联系,我不敢想。

《平衡》是导演的追求,他希冀能够“寻找生态平衡,寻找心态平衡,寻找人文平衡”。
现在看来,《平衡》中有反讽的味道。
有了盗猎者,藏羚羊被大量猎杀,生态不平衡。
建立管理局,经费的困境依旧没有得到解决,杰哥心里不平衡。
同样是为人民服务的领导,有人拿命搞环保环保,有人昏昏欲睡。
差别之大,也让人感觉不平衡。

郁达夫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
同样,毒药君也想说,有英雄的地方也是不幸的。

近 期 热 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