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吕世明
“现在国内的发行团队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其实有很多已经落伍掉队了!”一位专注于批片采购的公司管理层,和拍sir这样透露。
5月整体的市场局面并不乐观,2019开年之后,内地电影市场进入到略为艰难的困境,大家也都在思考究竟是哪方面出现了问题。
票价的上涨和电影质量的下滑是被提及最多的。不过票价浮动和影片整体水准有限在中国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些并不是目前我们所遭遇到最大的问题。

既然大家都承认当前是所谓的市场经济,那么作为产业化的电影,他的每个环节都应该遵循市场的基本原则,有问题产生自然要在行业的执行力方面去找原因,毕竟还是有影片能够实现突破,这说明观众本身没有完全抛弃电影。
“同样和类似的影片,经过不同发行团队的操盘,往往会有不同的结果,甚至是天壤之别。”
其实在每一个爆款影片的背后,除了影片本身的质量之外,他的发行矩阵的实际辅助是相当重要的。甚至可以说,当下大部分影片未能达到预期,在很多时候是发行环节可以有更好的提升。
出现问题,导致昏招并不可怕,一些发行团队是到了转化思维方式,用新的概念去应对市场的变化了。

“是部片子就路演和点映?”
一些发行公司遇中小成本影片就干行活
“别提了,现在什么片子都点映、都路演,也不去看自己的片子是否合适。”
这可能是目前拍sir所了解到的区域发行所反映很集中的问题,也是目前一些发行动作中很容易出现的败笔和昏招,点映和路演曾经助力很多影片创造了奇迹,但目前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下的市场要求了。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路演是会拉进观众、明星和影片的距离,这也是电影市场在最初阶段敞开心扉,迎接影迷的主要渠道和方式,同时也要承担相当大的一部分费用和投入。

起初明星很喜欢参与路演,片方和宣发方也都着重把宣传路演作为一项附加条件写到合同之中去,这也成为了一项不成文的硬性规定,似乎把明星邀约过来,就指望着其未来可以参与到影片的路演工作。
但在两三年前,一二线明星对路演的热情已经开始逐步萎缩,即便逐步开始将路演的重心像三四线下沉,对明星的吸引力也不足,大部分一二线明星还是有点不屑下到三四线做路演。
从主观能动性来看,明星自己心知肚明路演的实际效果未必会作用到电影上,更多时候是在面对各地媒体雷同和相似的问题,路途奔波劳累,极难用较好状态来做路演,而且观众目前接触明星的渠道和方式也比之前便利,如果影片本身没有较强吸引力,路演的实际效果极难达成。

“部分片方迷信路演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更可怕的是,现在更依赖点映,而且都要把点映安排的周末或者黄金时间,但实际上,大部分点映还不是片方自己买票来撑场面。”
和迷信路演一样,点映似乎成为了很多影片的救命稻草,以至于目前每个周末都会有次周的新片进行点映,不仅如此,点映的场次也会在单一区域内多达七八场起。
不过大部分影片本身的物料、宣传片和相应的新媒体矩阵还没有到位,除了极少一部分尝鲜的观众,大部分观众对于越来越多提前点映的影片也持有保留态度,毕竟大家去看口碑已经发酵的影片是更稳妥。

砸钱排片、死盯开分、宴请陋习……
自己埋下苦果自己吞
“其实春节档影城“索贿”的根源和导火索还不是一些发行方自己种下的,平日上片就只能用‘费用’和‘好处’来争取排片,时不时还下来做一些无谓的宴请,都什么年代了,还拿我们父辈跑销售的套路用吃喝来拉拢关系。”

在票补涌入之后,原来投入到影城喷绘的费用逐步挪移到影城直接的票务上,这在最初是具备直接的效果,毕竟喷绘的钱砸进去可不如票房还有分成可以见到,同时因为观众在影城驻留的时间逐步缩短,影城的直接阵列效果在变弱。
但这部分费用(暨投入影城的抢票款)分散到一二线之后,所能起到的实际效果越来越小,毕竟内地影城已经突破万家,一部影片投入抢排片的费用就算到百万,最终也就三万张票。
下放到各个区域之后,在单一城市可能也就几百张,目前大部分二线城市影城都在四五十家以上,对于一些区域发行而言,往往要面临极难的选择,看起来是拉近关系、增加排片的机会,但往往会形成区域发行和更多影城的隔阂与矛盾。
除了砸钱购买场次这种野蛮的方式之外,发行在很多时候对于票务平台的开分显得过于在意,有甚者利用观影团和其他多个渠道来刷分和保分,这其实和砸钱买场次同样是笨拙和无效的。
毕竟目前口碑的扩散速度极快,观众可能会被开分所迷惑,但最终影响路人的口碑还是影片后期的口口相传和其他社交媒体的扩散,维护平台开分的费用对于大部分片方而言,也成为了一种莫名的负担,甚至会成为某些人握在手中的把柄而受制于人。
“平日里看片会可能没什么人,但如果有片方宴请,往往会使得影城经理碍于面子而来看片,但实际上除了一些有明星亲自下来的路演宴请,大部分影片即便有宴请,也未必会对影片有所帮助,影城经理要么是有排片执导限制,要么是片子实在让大家很为难。”
在中国文化的范畴中,吃喝宴请是永远都绕不过的话题,甚至我们每一部电影里面都会去涉及到吃饭的镜头和情节。宴请吃喝也是长久以来中国销售员打开缺口的主要途径。
早期影片数量有限的事情,一手拎茅台一手拎拷贝的发行模式或许是有效的,但目前还想用陈旧的吃喝模式来讨好影城和其他媒体,作用其实已经是微乎其微了,毕竟影城经理的排片权限越来越低,自己能够自由掌握的也就不足5%。

最终来看,我们目前大部分以传统方式砸到电影发行上面的资金,效果越来越低,看起来是必须花费的费用,反而在某些时候促使市场的畸形增长,这也是使得在重点档期期间,影城会坐地起价来要挟发行方投入资金争取排片。

新时代发行趋势:
轻装上阵,内容、破圈、执行力并重
“说到底,最终区域发行拼的就是执行力,当然影片的内容同样很重要,在竞争环境日臻激烈的现在,最终天平的砝码会倾向于更靠谱的发行和更真诚的交流。”

一位区域发行和拍sir交流时,感慨的表示,基层发行已经有六七年的历史,大家越来越会发现,最终影城会把信任票投给值得信赖的人和片方,而不是一味只想金钱所靠拢。
毕竟无论是早期第三方的低价票和重金砸排片,这些所引发的“恶果”已经让影城越来越有所忌惮,完全把命运交给其他人是很危险的举动。
以往我们对于区域发行工作要求是很单一的,甚至有点呆板,更多使用了传统企业的绩效的考核模式来做一刀切,即便是区域性色彩非常强的影片,各个地区要求的标准也是一样的。
想在发行层面对影片有更大的帮助,为发行人员解开枷锁很重要,特别是很多长期从业的发行人员,不会去怀疑他们的实际执行能力,毕竟不同区域大家所要面对的情况是不同的,想让一部影片在全国获得统一的排片这本身是违背市场规律的。
这也就需要中高层和区域发行之间,要有更多的细致沟通,针对不同影片去制定不同区域的发行模式,虽然这可能会加大中高层的工作难度,但远比一刀切,所有区域人员乱碰钉子要强。
除了制定不同区域的不同发行和考核方式之外,要认清内容和发行更有效的结合才是更重要的,如果去传递影片有效的信息到逐级层面远比花钱砸排片更为主要,同时,突破影片本身的限制,激发潜在观众,从观众、影城的反馈中扑捉到有效的信息点,是未来区域发行工作中特别要留意的方面。
毕竟电影是属于情绪化的冲动消费,他的首批观众具有极强的刚需,这部分观众被引导和被驱散的费用很固定,但他们所能影响到观众群体是不确定和更为宽泛的。
其实发行工作在最近几年一直都被第三方和平台压制,但在今年影城开始逐步有意思要摆脱低票价和平台方的限制,这对于发行方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毕竟电影市场是不能完全依赖数据来说话,所有无效和不靠谱的发行动作其实都是因为大家太过依赖数据。
因此,想在发行层面对影片有更多的辅助作用,最应该突破的便是对数据的依赖,和对评分、排片和口碑妄想,最终还是需要把影片通过发行传递到适应的群体和观众,这才能收获到有效的口碑和突出的票房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