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乙肝患者的病毒定量结果,往往达到10的5次方,6次方,甚至7次方、8次方、9次方,但当他们满怀希望来到医院,希望医生给开一些能够降病毒的药时,多数情况下却被告知现在还不适合抗病毒治疗,只需定期观察即可。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病毒量已经这么高了,那病情是不是已经很严重了,为什么医生却不给用药呢?要弄清楚原因,我们首先应该从乙肝的发病机理说起。严格来说,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迄今尚未完全阐明。经过国内外学者多年来的大量研究,基本上可以搞清楚的是,乙肝病人出现的肝脏损伤,主要原因并不是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直接导致,而是机体的免疫反应所致。病毒进入人体后,可以迅速经血流进入肝脏细胞并在其内复制,同时因病毒是外来异物,它又可以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当免疫系统被激活后,就可以特异性的识别被病毒感染的肝细胞,并对其展开攻击,在这个过程中,病毒被清除了,但是机体也付出了肝细胞被破坏的代价,临床上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及肝功的异常。
成年人感染乙肝病毒,多数为急性,可以通过上述的免疫反应清除病毒,可以说获得了根治。但是,目前我们国内的乙肝患者多数为慢性乙肝,那是因为此类病人多数是母婴垂直传播,在婴幼儿时期即感染上了乙肝病毒,常常因当时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健全,致使病毒进入机体后,免疫系统无法识别和攻击病毒,医学上称之为“免疫耐受”,通俗点理解就是病毒与人体暂时的、相对的“和平共存”,而这个“和平共存”的时间长短不定,可以是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终生。
用药原则,用药不宜过多过杂 很多药物经过肝脏解毒,用药过多过杂增加肝脏负担,对肝病不利。根据慢性乙肝病人的具体情况,针对性用药 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明显的病人用抗病毒药物;有免疫功能紊乱的用调整免疫功能的药物;有肝细胞损伤的用保护肝细胞的药物;有肝脏微循环障碍的用活跃微循环的药物。中医在我国历史悠久,其精髓在于辩证论治。通过辩证论治,可改善慢性乙肝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他们的体质,增强抗病能力,促进免疫系统清除病毒,促进疾病恢复。用药过程中注意休息、营养 休息和营养是肝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在保证休息、营养的基础上才可能发挥药物作用。
目前国内外权威的乙肝治疗指南均认为,对一些病毒复制活跃而且肝脏有炎症的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如前所述,在这种情况下机体免疫系统正在对病毒展开攻击,此时加用抗病毒药物,可以起到里应外合的作用,有利于抑制病毒,达到抗病毒的疗效。
而对于多数肝脏无明显炎症、肝功能正常的患者,即平时所称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无论这类病人病毒数量多少,目前治疗共识是暂时可以不接受抗病毒治疗。因为此种情况即使应用了抗病毒药物,效果也往往很差,而且还有可能造成病毒变异,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只需保持良好的心态、戒酒、不过度疲劳,不使用损肝药物、定期到医院检查肝功能、B超等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