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奥秘致力为广大影视爱好者提供电视剧电影未完剧情揭秘
你好,请登录

昨天,许鞍华居然成为了焦点优质

407次浏览| 2019.01.23 06:54:24 更新
来源:互联网

一直都觉得,许鞍华是一个很难被定义的导演。

哪怕这几年也拍了几部大制作的电影,越来越走入主流的视线,她也依然是一个充满了作者表达的导演。

时至今日,她的作品和表达,也常常都是在挑战主流审美的。

抛开这几年的争议,许鞍华同样也是许多港片迷的心头好。作为八十年代香港电影新浪潮的领军人物,她的作品里既有《投奔怒海》《千言万语》这样充满愤怒之作。

《投奔怒海》

又有《女人四十》《天水围的日与夜》这样极为沉静、细腻、温情的家庭电影。

我们也非常喜欢许鞍华导演,之前多次推荐过她的电影。但是,之前看到消息,支付宝联合许鞍华,要拍摄一部新年短片的时候,其实我觉得还蛮意外的。

短片这种形式如今是越来越普及,也有越来越多的知名导演都会被邀请去拍摄短片。

但是,像许鞍华这样一位难以被定义的导演,如何完成一篇与“福”有关的命题作文,又如何在九分钟之内表达出“新年贺岁”的主题,确实还是让人好奇的。

尤其是,“新年贺岁”这样一个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主题,其实也是很难把握的。

毕竟,如今提起过年,我们会想到什么呢?

“春运的票不好抢”“又要被亲戚逼婚”“好多嗷嗷待哺的小孩等着我发压岁钱”……好像都是些过于实际的苦恼。

没有空气中烟花爆竹的硝烟味道,没有蹲在电视机前伴随着麻将声的紧张兮兮的守岁,也没有在亲戚一大片新年快乐的喊叫声中、四处给人打电话贺新年的甜蜜。毕竟,发条微信,甚至发个表情包,就可以解决一切了。

每年都看到有人在问,我自己也在扪心自问,“为什么春节越来越没有年味了?”

为什么?这归根结底还是一种仪式感的缺失。

那么,许鞍华会如何面对这样一个主题呢?

这部九分钟的短片《七里地》前天晚上已经在优酷上线了,从配置来看,果然是相当豪华的顶配。

导演是许鞍华,主演是金士杰和春夏,编剧顾小白又是国内的类型片编剧,作品包括有《白夜追凶》《心理罪》等等。

请黄海设计了海报,依然保持大神一贯的水准。

陈粒则演唱了主题曲。

这样声势浩大的阵仗,这么奢侈的班底,是许多电影长片都无法奢望的。

但拍出来一部什么样的短片呢?估计和很多人想象的都不同,依然保持了许鞍华一贯的风格,既不炫技,也不煽情;也依然在最大限度内,做到平实又克制。

这部电影的主线情节是以贴在门上的“福”字为线索,讲述了三代人的奋斗史。

1947年闯关东,经过皑皑的白雪,走进村庄。

1983年,他的儿子去国外读书,父亲带着儿子离开村庄。

2019年,海外二代移民的孙女,又带男朋友回到村庄拍摄纪录片。

影片截取的三个时间点,恰好都是大年三十,三代祖孙在同样的大雪、同样的七里地里奔波。时间相同,地点相同,手中紧握的“福”字也相同,对仗很工整。

第一遍看完这部短片,我确实是很惊讶的:这部《七里地》,和我们印象中的大部分短片都太不一样了。

短片的优势一向是在于时间短、节奏快、剧情紧凑。为了能在几分钟里讲好一个故事,大多数的表达都很具体,是讲很短暂的一段时间里发生的事情;最好结尾还有个悬念或者反转。

但《七里地》偏偏反其道而行之,用九分钟讲了七十年,选择了一个时间跨度长、剧情容量如此之大、却并没有任何反转的故事。

除了交叉剪辑、以及最后的纪录片视角之外,几乎也没有在形式上玩什么花样。主角在拍家族纪录片,而这同样是一部带着记录性质的短片,所有的表达都非常节制。

但很快我就想到,果然,这才是许鞍华啊。

剧情容量大,但完成度也很高。更重要的是,哪怕在这样一个命题作文里,她依然能够将个人和时代结合得如此紧密;家庭和团圆,也是她的作品里一直讨论的母题。

这部九分钟的《七里地》,其实依然有着非常丰富的文本。

虽然看似只是截取了三个琐碎平实的生活场景,但许鞍华对角色的选择、对生活的诠释依然是非常精准的。而真正的剧情和线索,其实也藏在细节之外,被埋在字里行间。

1947年、1983年和2019年,这三个特意被标出的年份是有意义的。不仅都是猪年,而且恰恰也代表了中国这七十年的历史之中,三个最为关键的转折点。

第一代人在建国之前的动荡年代,离乡背井地闯关东;第二代人在改革开放之际,则要走出乡村、踏出国门。

而到了第三代,作为海外二代移民的孙女,其实也离开了故乡,又回到了另一个“故乡”。这是寻根,也是归来。

这三代人的故事加起来,恰好完整地讲述了中国70年的发展史,也完整了讲述了一个中国式家族所形成的闭环:不断地出走,不断地发展。

每一代中国人,都迎着时代的浪潮站起来,都走得越来越好,但也越来越远。

短片非常微妙地表达出了这种文化和情感上的“远”:金士杰扮演的爷爷,是在传承着中国传统的老一辈中国人;但他的后代,却在西方文化的碰撞和冲突中长大。

这三代人之间既充满了不可避免的时代隔阂,又共同构成一个民族与国家的寓言。

送儿子离开时,他坚持要听儿子念一段听不懂的英文,这份心境自豪却又不无心酸;而到了孙女这一辈,更是从小身在他乡,也不忘传承爷爷对福文化的坚持。

在内容的呈现上,这种隔阂也直接表现在,祖孙两人大多数时候都各自出现在不同的时空,虽然遥相呼应,但真正同框的时间却非常少。

在短片一开始,春夏扮演的孙女发现自己的车在路上拔锚,必须要步行进村时,她想必是不无怨言的。

这份心境,估计大多数过年回乡的年轻人都感同身受,很难理解长辈为什么要如此执拗,跋山涉水地回到旧村庄里,为什么要固守旧传统,为什么要自寻烦恼。

但是,那铺满大雪的七里地又好像一段短短的朝圣之旅,“福”则是他们共同的终点。

借由和祖父走过同样的一段路、又写出了同样的一个“福”字,祖孙两代人,终于达成了和解,这个家庭的闭环也终于建立。

要表达历史与文化的差异、家庭的隔阂与和解,没有人比许鞍华更合适了。在看这部短片、尤其是涉及到祖孙情的部分时,我也会想到许鞍华的另一部半自传式电影《客途秋恨》。

那部电影讲述的同样是母女之间的和解。许鞍华祖籍是辽宁鞍山,在英国读书,又回香港拍戏。对她来说,哪里都不是故乡。

身份焦虑、乡愁、漂泊与隔阂,这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定义了她的创作。寻根之旅,是理解长辈的路,也是自我和解的道路。

《客途秋恨》

在这部短片里,许鞍华何尝不是抓住了自己的根呢?所以她让祖父在东北定居,而在海外长大的小孙女,最终也要踏过皑皑白雪,回到她的精神故乡东北。

但她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总是能将一种极为私密的情绪融入到时代中去,又从时代反思到个人和自身。

在这短短的《七里地》中,也是如此。故事的背景是中国整整七十年的发展与变迁,落点却只是贴在门上的一个小小“福”字。

这部短片里最动人的两个高亮时刻,同样也都与“福”字有关。

第一个是在1983年,父亲送儿子离乡时,送给他一个“福”字。

金士杰依然在相当有限的时间里,用短短几句台词,和非常细腻的表演,不动声色地抓住了观众的心。

当他对儿子说“走出去了,就不要老是想着回来”的时候,我感到心里被微微地刺痛。在这样一部讲述“回归”的短片里,他却劝儿子“走出去”。这是一个中国式家长完全无私的爱。

父亲手写的“福”字,变成了一种情感上的羁绊,是系在那只越来越高的风筝上的唯一一根线。

第二个高亮时刻,则是在2018年,当春夏懵懵懂懂地将“福”字贴到墙上时,爆竹声响起,小朋友们蹦蹦跳跳地举起手机扫福。这一刻的热闹与温情,也构成了全片的高潮。

在一刻,“福”不再只是一个形式主义的符号,是新年的象征;也不仅仅只是一个纽带和线索,串联起短片中这三代人的故事。

它变成了一种更为珍贵的共同记忆,一种向心力,一种让人血脉相连、心领神会的情感和语言。

这种共同记忆不仅在于祖孙之间,甚至好像还有某种打破第四面墙的魔力。当孩子们举起手机扫福的时候,作为观众的我,好像也从一个遥远的时空,突然跳脱回到日常生活中。

借由这种方式,很神奇地,“福”也变成了一种仪式感。一种珍贵的、奢侈的、只有在过年时才会发生的合家欢活动。

我确实也被勾起了这种认同感:无形之中,在这几年里,扫福确实变成了一种集体性的活动,变成了一种过年时必备的热热闹闹的日常。

就像这部短片所表达的,扫“福”,也变成了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当手机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人与人面对面沟通的必要性、也使得过年这件事情变得更加疏离的时候,支付宝却用科技制造了一种新的仪式感,让这种传统年俗、让流传在血脉里的文化和情感,都可以传承下去。

这部短片其实是微妙地拍出了这一点。

我把《七里地》反反复复地看了好几遍,很强烈地感觉到,每一遍的观感都会比之前更好。许多故事线索和细节,乍一看都是很难把握的,但是越看越会品出味道。

但这种需要反复观看、需要不断地审视细节的创作思路,恰好和大部分短片是相悖的。

大多数的短片,其实都是在“以小博大”,用比较小的成本、在极短的时间内,抓住观众的眼球,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但《七里地》却和许鞍华的其他电影一样,依然是有观看门槛的。即使是短短的几分钟,也能找到许鞍华的作者属性。它的内核依然是一部悠长的文艺片。能看到这样一部作品,对观众来说也是一种福气。

收到883个赞

桃桃淘电影

还没有个性签名哟
作者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若因此产生任何纠纷作者本人负责,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CopyRight©1999-2013 WWW.YI2.NET All Right Reserved 湘ICP备160204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