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推荐的这部电影,中国观众可能还比较陌生,但在海外,它已经先后获得300项提名!
去年的威尼斯电影节和今年的金球奖,这部电影更是霸气砍下两座影后奖杯。
照这个势头,今年的奥斯卡影后,不出意外,应该也会被它“轻松”囊括(我自己都信了)。

除了过硬的表演,这部电影真正打动人的部分,还在片中无处不在的幽默表演和精美的服化道具。
这么好的电影,不推荐给你们简直天理难容——
《宠儿》
The Favourite

刚才说了,内地目前对这部电影的关注度一般。
因为涉及欧洲历史,文化上的差异,让不熟悉相关题材的国内观众会产生距离。

BBBBBBBBut,在国外,这部电影的口碑真的好到爆炸。
烂番茄新鲜度93%。

向来严苛的MTC也不吝甩出90的高分。
《综艺》评价这部电影“就像是一颗完美切割的钻石——精致高冷又有趣,是一部狂野又疏离的巴洛克风格古装片”。
一部宫斗题材的电影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也难怪有人拿它和国内的《甄嬛传》、《金枝欲孽》作比较。
说起《宠儿》的成功,故事是一方面,过硬的制作班底本身就已经噱头十足。
因为是宫斗题材,女人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
这次《宠儿》请来的三位女主,气场上可谓不分伯仲。
《国际银幕》在充分肯定影片的质量之余,也不忘对三位主演的表现评价道:
“三位顶级演员的表演与三个角色的内涵完美融合,相得益彰。”

饰演安妮女王的奥利维亚·科尔曼,英国当之无愧的实力派影星。
《热血警探》和《暴龙》中两个性格迥异的角色,让人看到她对人物的深刻理解。

暴龙
蕾切尔·薇兹,另一位英国演艺圈的中坚力量。
演技扎实外,和007老公的爱情也是圈内佳话。

艾玛·斯通,一直被外界诟病是花瓶,但近几年挑的本子质量都很不错。
前年更是直接用《La La Land》的奥斯卡影后,狠狠抽了外界一耳刮子。

而说到这部电影的导演格斯·兰斯莫斯,光听人名你可能会懵。
但如果说到《龙虾》、《狗牙》、《圣鹿之死》这类话题作,别告诉我你没看过!

这哥们儿的每部作品都很有特色,高度风格化的同时,往往还不忘在故事里夹杂些变态的骚东西。
总之,是一个令人过目难忘的家伙。

狗牙
介绍完主创,说回《宠儿》本身。
如刚才所说,它聚焦的是欧洲,或者更准确点儿说,是18世纪早期的英国。
有趣的是,片中的人物并非虚构,而是来自历史上的真人真事。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上网查询,这里不再赘述。

艾玛·斯通的角色原型阿比盖尔·希尔
影片以阿比盖尔的视角作为开场。
身为伦敦投机商人的女儿,家道的衰落,让她不得不选择投靠在朝廷做事的远房表亲,马尔堡夫人。

这位马尔堡夫人来头不小。
一方面,她是安妮女王的宠信。
因为这层特殊关系,让她在朝野拥有不输女王的统治力。从影片中可以看到,只要这位姐们儿在场,女王基本上就是一摆设。


另一方面,马尔堡又是个标准的政客。
利用男人对自己的爱慕,她能够轻易操纵国内时局走势,从而让国家背负不必要的战争。
士兵在前线卖命,底层百姓生活于穷困潦倒之中,而上层人物却将此视作理所当然,把人民视作棋子玩弄于鼓掌。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阿比盖尔的行为就很好理解了:
她渴望摆脱底层的贫困生活。
能快速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办法就是依附权贵。
在宫中,她见证了糜烂而无聊的贵族生活。

和表姐马尔堡不同,阿比盖尔一开始只是个想给自己讨个活路的小侍女。
此时尚无心机的她,完全意识不到自己无意中的善举,竟然悄悄把自己推向了一波争宠风波之中。


一次宫廷宴会的间隙,阿比盖尔撞见了女王和表姐的秘密。
原来,她们是一对蕾丝。


几乎在得知这个秘密的同时,马尔堡的政敌前来寻求联合(为从女仆口中套取女王的真实政治意图),无疑给阿比盖尔的攀升之路送上一记神助攻。

另一边,醉心权术的马尔堡因为工作原因,长时间忽略女王感受,已让对方颇有微词。
天时地利人和,阿比盖尔的“见缝插针”,让她和女王逐渐拉近关系。
以至于没多久,就被马尔堡捉奸在床。


面对马尔堡的威胁,刚开始处于防守姿态的阿比盖尔是笨拙的。

但很快,已经尝到被女王宠幸的好处后,阿比盖尔决定利用自己好斗的天性,与表姐斗个你死我活。
要斗,就要斗出风格,斗出风采。
苦肉计,玩残自己,获得主人的怜悯。

下药玩儿残对方,让主人对自己不离不弃。

声东击西,和男人结婚,面儿上证明了自己无意权斗的清白,实则继续和主人苟合。
一举两得,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在宫斗环节的描写上,《宠儿》未见得比国内高出多少。
电影有趣的地方,其实远不止宫斗那么简单。
在这部大女主的电影中,虽然有男性角色登场,但他们无一例外成为了陪衬。
无论是一开始和阿比盖尔有过暧昧的军官,

还是勾搭过马尔堡的将军。

尽管他们在政治上拥有旁人难以企及的地位,但受制于英国政体(君主立宪制),在以女人为核心的圈层中,你又很难说他们抵达了权力核心。
这个意义上而言,《宠儿》中女性角色所处的强势地位,以及让男人出现少有的集体性失语,对女观众而言无疑是大快人心的。
冥冥中,它和现代女性的诉求不谋而合。

当然了,作为一部反映中世纪题材的电影,《宠儿》中其实还有诸多对王权的嘲讽。
比如毫无美感的交际舞,

令人瞠目结舌的铺张浪费,

如同豪华牢房的皇宫,

以及辣眼睛的另类审美。

所有这些神还原,其实都隐晦表达了导演对一个时代的批判。
如果你能懂一点欧洲史,你看到的将不止是作品本身传递的冷嘲热讽,还能get到很多作品之外的有趣冷知识。

以上面提过的假发为例。
国内观众可能只是单纯把这个浮夸的头饰,理解为是一种对身份地位的象征。
但你知道吗,它的兴起,其实源自权贵为了掩盖自己性病缠身的尴尬事实。

坊间有关假发的讽刺画
早在影片设定的时代背景之前(16世纪),实际上西欧就兴起过一阵“假发热”。
根据资料显示,当时的西方社会乱性成灾,然而医治性病的技术并不发达。

片中如实反映了一个荷尔蒙分泌过剩的堕落社会
在药物副作用的作用下,这些权贵个个成了秃子。
为了不让自己的公众形象过于难看,他们才选择了假发这件“皇帝的新衣”。
到了消息并不灵通的坊间,普通人则粗暴地将“戴假发=不检点”视作识别一个人生活作风的标志。
不过到后期,在附庸风雅的大趋势下,上层兴起的假发之风才逐渐推而广之,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

绝代艳后
了解清楚这些知识,影片的批判力度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除了表现混乱的三角关系,《宠儿》中的隐喻设置也富含深意。
这里以安妮公主的那只宠物兔子为例。
作为拉近两人关系的桥梁,阿比盖尔成功利用自己对动物的伪善,赢得了安妮公主的芳心。

然而在将马尔堡赶出宫外后,阿比盖尔真实的一面被安妮公主获悉。



为了惩罚她的无情,安妮公众重新将其当做女仆使唤,而不再作为恋人身份对其关怀备至。
镜头在安妮公主、阿比盖尔和兔子的特写叠化中结束,暗示着阿比盖尔如同她所藐视的兔子一般,至始至终只是王权下的玩物这一冰冷事实。
失宠之后,下一个宠儿的到来只是时间问题。

说到宫斗,向来被认为狗血的故事能被讲得如此多姿多彩。
不服,不行。


















